徐诗月听妈妈说过,她和哥哥还小的时候,误传出参战的爸爸牺牲的消息。
当时他们镇上有两个姓徐的人都参战了,另外一个牺牲了。
确切的消息没有传回来的时候,只说是他们县他们镇有一个姓徐的烈士。
她的爷爷奶奶就以为是她爸爸,村里都传开了。
爸爸本来在家里就不是受宠的孩子,他当兵之后的津贴也被爷爷奶奶要求寄回来养大伯和叔叔他们。
哪怕是结婚了,这些钱也被要求寄到爷爷奶奶手里,他们的理由是还没有分家,钱就应该由大家长来保管。
烈士牺牲之后会有补贴,爷爷奶奶不想这笔钱落到他们娘仨手里,就把他们赶出来了。
她妈妈在外公外婆那边也是爹不疼娘不爱的存在,一时间娘仨都没有了落脚地。
要不是她妈突然豁出去,直接去镇上找领导,他们就要过上风餐露宿的日子。
哪怕在镇领导的主持下,他们依然可以回爷爷奶奶家住,但是也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她妈妈觉得房子非常重要。
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有家能回。
所以,在经济条件允许之后,哪怕是贷款,妈妈也要给她和哥哥买房子。
当初爸爸还不同意,觉得贷款买房是把钱送给银行。
当然了,妈妈越来越能干,爸爸的意见在家里已经变得不重要。
房子拿到手之后,妈妈手里其实已经没有多少钱,但是妈妈一直都在努力赚钱,半年后终于有多余的钱把房子简单地装修了一下,然后租出去。
房子的房租,妈妈也存起来。
妈妈说这房租是她和哥哥的钱,以后他们成年之后,这些钱就算是他们人生的启动资金。
至于他们怎么使用这笔钱,只要不是去坑蒙拐骗,也不是脑子不灵光送给别人,妈妈都不会管。
爸爸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还嘟囔过,说不应该给孩子这么多钱,即便是成年了也不过是18岁,哪里懂那么多?
妈妈又说:“怎么,你还想让你的孩子跟你当初一样,一穷二白,靠着一张脸把媳妇骗回来给你当牛做马。这么多年你难道还不明白吗?钱就是一个人的底气,我的孩子手里有钱有房,就可以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就是不想让我的孩子像我当初那样,时刻都有朝不保夕的感觉。”
爸爸还有些不服气地嘟囔了一句:“他们周围的孩子不都这样吗?有几个人能有房有钱的?大家都一样……”
“有条件我乐意让我的孩子好过。怎么了?你有意见也给我憋着。钱又不是你赚的。”
爸爸就这么闭嘴了。
徐诗月觉得妈妈的思想之所以变得那么前卫,是因为妈妈喜欢读书。
爸爸不太能够接受新的思想,是因为他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一直都比较纯粹,并且他也不是很喜欢看书。如果不是因为有周叔叔的帮衬,她爸爸肯定早就已经转业回老家。
幸运一点就是分到县城的单位,差一点可能就得回镇上。
无论是在县城还是镇上,都避免不了跟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他们接触,到时候家里赚到的钱,估计至少有一半都会被爷爷奶奶要走。
现在的好生活,都是妈妈给挣来的。
徐诗月跟陈丹说:“我们俩的妈妈都特别了不起。”
陈丹说:“对呀!以后我们也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