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安排较为紧凑,主要由日本籍教员负责讲授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同时介绍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学习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模式,每堂讲习结束后,教员便会带领学员前往实地进行考察。
教员在课堂上介绍道,日本曾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艰难历程,堪称全球工业化进程中,从环境污染走向环境治理的典型代表。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正值日本的经济优先发展时期,环境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当时全国80%的重化工业几乎都未配备污染治理措施,由此导致民众水俣病、哮喘病频发,众多水域的水质与空气质量持续十几年超标。
步入70年代,日本迎来政策转向的关键十年。1970年,日本一次性颁布了14部严苛的环境保护法律,其中包括《水质污浊防止法》《大气污染防止法》《公害健康损害补偿法》等。通过实施经济手段、技术倒逼机制等政策策略,使污染企业与地方经济陷入“阵痛期”,甚至面临一定的生存危机。
随后,借助技术革命、产业迁移等举措,到80年代,日本整体环境开始全面改善,水质、大气逐渐达标,生态也逐步恢复。
教员着重强调,这种转变本质上是一场发展观的革命。日本环境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70年的1.1%攀升至1980年的2.8%,环境得以改善的同时,经济也实现了发展,这充分证明了“环保拖累经济”是个伪命题。
配合课程教学,教员带领学员参观了位于爱知县的一家大型化工企业——东丽东海工厂。该工厂主要生产苯二甲酸(tpA),用于制造聚酯丝和薄膜等自有产品。工厂厂区紧邻一条河流,只见河水清澈,水鸟在水面悠然游弋,空气中也毫无异味,令人难以想象这里竟是一家重化工企业。
三位身着工装的工厂工程师接待了非凡一行人,并将他们引入一间小型会议室就座。每个座位前的桌上都摆放着一本介绍东丽集团的小册子,以及一对造型精致、形似脚板的冰箱贴。
一位工程师感慨地说道,上世纪60年代,他们工厂曾给当地水域造成严重污染;到了70年代,工厂濒临倒闭;后来通过技术改造,才慢慢起死回生。
现在,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料采取全封闭式处理与消化,废水、废气治理均已达标,废料也被加工成附属产品。大家桌上的冰箱贴,便是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塑料或副产品加工而成的塑料制品。
随后,工程师们引领非凡一行参观厂区。只见地坪整洁干净,厂房内窗明几净,仅有少许噪声,空气中略微有些热气,但几乎闻不到化学物的异味。
非凡的老家也有多家化工、轻工企业,诸如农药厂、纸厂、麻纺厂等,那些工厂无一不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此情此景,让非凡心中不禁涌起强烈的震撼。
教员在课堂上还介绍到,日本在工业废弃物管理和循环经济领域的实践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政策框架与企业协作模式值得各国借鉴。
自2000年起,日本相继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产业废弃物处理法》等法规,确立了“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要求企业优先在厂内或区域内处理废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