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火势在绵山周围绵延数里,三日方才熄灭,介子推终究是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骨,报以重耳。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了好一阵,然后安葬了其母子的遗体。
那时,众人寻到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处,堵着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放着。便掏了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血书。
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见了衣襟血书,读了血诗,更是悔恨不已,便将此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到晋王宫中,又命匠人来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木屐,叹息道:“悲哉足下...”。
自此之后“足下”一词,便成为下级对上级或是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一称呼来。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又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对介子推的哀悼。众人行至介子推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般。他敬重地走到老柳树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自己头上。
作为春秋时期的贵族,介子推的一言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却体现出了正人君子之正道大义。
介子推的个人行为,看似忠君,实则是爱国,后世儒家评价其,必为“忠君之典范”。故而介子推,成为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正人君子的精神渊源。
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轻慢。以至于后世有人,不明其德,将其之正行义为,定义成了迂腐愚昧,是错误的非人之举。殊不知,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乃是华夏众多有志之士那独立精神的体现。
国人多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精神,由此孕育和造就了华夏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建起中华民族的不朽脊梁。
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以及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之举,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者,久远承传之美德体现。
在介子推身上,蕴含着对国的深沉赤诚,赤子爱恋国家之情。
那时,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之根本,是他笃信,爱之晋国,须爱之重耳的自然表露。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
而后来人为此,造就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于他。
传说,晋文公姬重耳,后来见着了介子推与其母葬身火海之遗体,为哀悼介子推,便是下令晋全国,介子推被焚的农历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禁食,寒食。
从此形成了华夏古代一个着名的节日“寒食节”。
再后来,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了的山林坡上,那棵被烧死的柳树,死而复活。
晋文公以为柳树乃是介子推所化,便赐柳树名为清明柳。他还下令,要求晋国百姓,家家户户门上挂上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以此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日,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祭祀。
自然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了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自家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而每年清明节,人们不仅在房前村后溪畔河埂边栽柳,而且青年男女相约上山踏青,并要头戴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是柳环。当时有句民谣“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介山上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是晋文公下令焚林时,山中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于子推周围,用躯体替其遮挡烈焰炙烤。后来晋人感百鸦之功德,于此筑起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而寒食节,本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时,这一天要禁火,晋国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就是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这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只吃冷凉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时间,渐渐减少到只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
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食,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再后来,人们就常常在寒食节,祭祀纪念自己死去的亲人。寒食节也就与清明合为一节了!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由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这一天,恐再生火,毁了介子推之身。又在介山,修建起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于他,文人雅士常于寒食期间,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所出名作更是不胜枚举。
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了华夏数千年来,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
而介子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介子推民间封神,即是英毅圣王。
天禧元年(1017年)宋朝皇帝,宋真宗,感念介子推之精神,特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柏、母子碑。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大火焚死之地。
介庙周围,原来本是环境清幽,浓荫十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被人们称为“神林”。
很是可惜,日本鬼子侵华时期,当1942年那时,这里的山林庙宇,均被鬼畜牲口恶行所燃之战火焚毁殆尽,仅存下偏院一处残存。但介子推“精忠纯孝”的精神,流传在民间,千古不会灭。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来。元时有张显之夫人延氏,她乐善好施,出资在莲花山下,修建了舍药院,为当地百姓消灾除病,并供奉上了绵山介子推的神灵,以保佑人众。
这一天夜里,药院中忽闻得人语响,马嘶鸣,有人隔窗闻音,便声问外,得答曰:“介神驻兵”
翌日,众人起,见院内石上,竟留有马蹄印,随后众人将所见所闻流传开,便是将舍药院,改为了介神行宫(即石鼓神祠之前身)。
介神行宫中,现存有元代大元国,延佑四年皇帝御书“石鼓殿”大牌匾。行宫殿内,塑有介子推与其母的巨像,墙壁上绘就了三十二幅,介公推平行藏图。
东周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也就自然而然成了石鼓山的山神,这“石鼓神祠”也由此得了名,且传名于天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