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周夷王(一)(1 / 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周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而姬燮,这位在西周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人物,便是周夷王,他作为西周的第九代国王,承载着那个时代复杂而多变的风云。姬燮,姓姬名燮,其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885年至878年之间,这一确切年份的界定,乃是依据《竹书纪年》以及《夏商周年表》这些珍贵的历史典籍严谨考证而来,它们犹如时光的指针,精准地指向了周夷王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

当姬燮登上王位,君临天下,他所面对的西周王朝,已然不复往昔的辉煌与昌盛,而是陷入了一个逐渐衰落的困境。在他在位的这段岁月里,曾经紧密围绕在周王室周围、毕恭毕敬的诸侯们,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有的诸侯开始对周王室的权威视而不见,不再遵循以往的惯例前来朝贡,这种行为,就像是对周王室统治地位的公然挑战;更有甚者,诸侯之间彼此攻伐,战火纷飞,整个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不惜大动干戈,百姓们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在这样的混乱局势下,周夷王的统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周夷王在位期间,曾做出过一些令人震惊的举动。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便是他轻信谗言,做出了烹杀齐哀公这一极端行为。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对周夷王的这一决策感到无比震惊和困惑。此外,周夷王还出兵讨伐太原之戎,他亲自率领军队,一路奋勇前行,一直攻打到俞泉之地。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周军与太原之戎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周军大获全胜,缴获了一千匹马。这些马匹,不仅是战争胜利的象征,更是周军实力的体现。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878年,周夷王与世长辞,他的儿子姬胡继承王位,这便是后来的周厉王。周夷王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开启了西周历史的新篇章。

周夷王二年(前884年),蜀国与吕国派遣使者长途跋涉,前往周王室进献贡品。他们带着精心挑选的琼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周夷王的面前。这些琼玉,色泽温润,质地细腻,每一块都堪称稀世珍宝。周夷王为了表示对两国的尊重和重视,以宾客之礼在黄河边上予以隆重接待。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在黄河之畔,周夷王身着华丽的服饰,端坐在高高的王座之上,身旁是威风凛凛的侍卫和毕恭毕敬的大臣。蜀国和吕国的使者们,手持贡品,恭敬地走上前去,向周夷王行礼致敬。周夷王微笑着接受了贡品,并对两国使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整个接待场面庄重而肃穆,充分展现了周王室的威严和大国风范。

周夷王三年(前88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阴谋打破了原本就不平静的局势。纪国国君纪炀侯,心怀叵测,向周夷王进献谗言,恶意陷害齐国国君齐哀公。他在周夷王面前,添油加醋地描述齐哀公的种种“罪行”,试图误导周夷王对齐哀公的判断。令人遗憾的是,周夷王竟然听信了纪炀侯的片面之词,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核实,便下令烹杀齐哀公。在那个时代,烹杀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将人放入大鼎中,用沸水活活煮死,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齐哀公就这样含冤而死,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随后,周夷王改立齐哀公之弟吕静为君,也就是齐胡公。这一事件,不仅对齐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周夷王在诸侯中的威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那么,身为周武王八世孙的周夷王,为何会做出烹杀姜太公四世孙齐哀公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呢?要探寻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将目光回溯到西周的开国之初。在周朝的开国功臣之中,姜太公的功劳堪称首屈一指。姜太公,又名吕尚,他以古稀之年出山,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谋略,辅佐文王、武王这两代君主。在他的精心谋划和统筹之下,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心悦诚服地归向周朝。可以说,周朝的建立,姜太公功不可没。

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大规模分封诸侯国的策略。在西周初期,一口气分封了七十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国就有五十三个,这些姬姓诸侯国大多是周武王的同姓宗亲,他们被分封到各地,肩负着拱卫周王室的重任。其余的则是异姓诸侯国,这些异姓诸侯国的国君,有的是周朝的开国功臣,有的是前朝的贵族后裔。由于姜太公功劳卓着,周武王便将营丘封给姜太公,让其于齐地建立齐国。营丘,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姜太公得到这块封地后,满心欢喜,他深知这是周武王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于是他决心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因为姜太公在周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齐国在诸侯国之中也几乎处于领袖的地位。然而,在齐国建国之初,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重重困难。姜太公率领族人前往封国的途中,行进得十分缓慢。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历经艰辛,当姜太公一行人抵达淄河西岸的时候,莱国的军队也朝着营丘奔袭而来。莱国军队的到来,让姜太公等人陷入了困境。原来,莱国乃是商代的古国,据说其国民为东夷人,其势力范围在如今的山东潍坊昌乐县以及临朐县一带。此地距离齐国都城临淄不足百里,莱国听闻姜太公被封在齐地,建都营丘之后,明显感觉到自身受到了威胁。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地盘旁边怎么能容忍他人安然居住并且发展壮大呢?于是,莱国决定先发制人,与姜太公争夺营丘。双方随即爆发了激烈的战争,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姜太公临危不惧,他亲自指挥战斗,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在姜太公的带领下,齐军奋勇作战,最终成功击退莱国军队,占据了营丘。随后,姜太公在营丘兴建了都邑,这一事件史称姜太公开国。姜太公开国的过程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齐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姜太公立国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西周都城镐京辅佐周王。他作为周朝的太师,位高权重,为周朝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与此同时,他的长子齐丁公姜汲也在镐京为周王统领虎贲之师,虎贲之师是周朝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极强,齐丁公姜汲能够统领这支部队,可见他在周王心中的地位。而在遥远的齐地营丘,则是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姜印,以营丘的丘为姓)负责镇守。丘穆公肩负着守卫齐国边疆的重任,他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为齐国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成王初年,管叔、蔡叔、霍叔以及武庚发起了三监之乱,这场叛乱给周朝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周公与姜太公平定了这场叛乱,他们率领军队,历经苦战,最终成功地平息了叛乱,维护了周朝的稳定。不久之后,东边的淮夷又背叛了周朝,周成王派遣召康公命令姜太公说:“东到大海,西至黄河,南到穆陵,北至无棣,这个地域内的诸侯,如果犯了罪,命令姜太公前去讨伐。”这一命令,赋予了姜太公极大的权力,他成为了周朝在东方的代表,有权对东方的诸侯进行征伐。因为这个缘故,齐国获得了征伐其他诸侯国的权力,相当于东部诸侯国之长,齐国也因此成为东方大国。齐国在姜太公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诸侯列国中的佼佼者。

据说姜太公享年一百多岁,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齐丁公吕汲继位成为国君。齐丁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齐乙公继位,齐乙公之后,他的儿子齐癸公继位,齐癸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齐哀公继位。齐哀公在位期间,纪炀侯向周夷王诬陷齐哀公,这便是前文提到的那场政治阴谋的开端。《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这一简短的记载,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政治斗争。

齐国乃是周天子认定的可以征伐他国的诸侯国,与周朝的关系甚是密切,那纪炀侯为何要诬陷齐哀公呢?周夷王又为何要杀害齐哀公呢?要解开这些谜团,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纪国与齐国的历史渊源。纪侯乃是纪国国君,纪国与莱国一样,都是夏商时期的古国。周朝建立之后,纪国臣服于周朝,周太子重新对纪国进行了分封。纪国乃是炎帝后裔的东夷人所建立的诸侯国,炎帝同样为姜姓,纪国国君与齐国国君皆为姜姓,这实际上表明他们原本都源自神农氏。从血缘关系上来说,他们本是同宗同源,但在现实的政治利益面前,这种血缘关系显得微不足道。

纪国的所在地大致在如今的山东潍坊寿光一带,此处地处平原,河道交错纵横,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寿光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这里很早便有人类居住。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纪国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纪国就在齐国的边上,甚至比莱国距离齐国还要近。纪国的都城位于如今寿光县南30公里处,距离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仅有45公里,比莱国距离齐国更近。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记载纪炀侯诬陷齐哀公的具体原因,但是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纪国与齐国一直存在着矛盾。

首先,两国相距如此之近,比莱国离齐国还要近。莱国因为姜太公被封到营丘就心怀不满,率军前来争夺营丘,只是被姜太公打败而已。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纪国身上,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纪国也对齐国建都于营丘感到不满。双方产生矛盾也就十分平常了,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同一个地方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周边的资源而发生战争,这是极为常见的事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诸侯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他们常常会不择手段。纪国和齐国之间的矛盾,就是这种竞争的体现。

其次,西周初年,周朝的实力颇为强大,诸侯国之间即便存在矛盾,大多也不会公开进行争战,而是寻求周天子来解决矛盾,诸侯国必须在周天子设定的框架之内解决问题,即便不会公开交战,但背后的明争暗斗肯定是少不了的,纪侯诬陷齐哀公便是这种政治斗争的体现。在那个时代,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纪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向周夷王进献谗言,诬陷齐哀公,试图借助周天子的力量来打压齐国。而周夷王,或许是因为受到纪炀侯的蒙蔽,或许是出于对诸侯国之间势力平衡的考虑,最终做出了烹杀齐哀公的决定。

最后,无论是纪国还是莱国,后来都被齐国所灭掉。一个诸侯国一旦强大起来,必然会想要消灭周边的对手。齐国刚刚建立之时,实力还不是非常强大,再加上受到周朝政治秩序的约束,各个诸侯国只能维持现状。到了春秋时期,齐国吞并了整个山东半岛。鲁隐公时期,鲁国、纪国、郑国组成联军,大败齐国、宋国、卫国以及南燕国的联军。在齐鲁两国争霸之时,周边的小诸侯国纷纷选择站队,纪国和齐国依旧是敌对的诸侯国。公元前690年,齐国攻破纪国的都城,纪国就此灭亡,纪侯出逃,下落不明。虽然这是齐哀公之后一百多年才发生的事情,但也足以证明齐国为了报复哀公之仇,一心想要灭掉纪国,这种仇恨自齐国立国之初就已经埋下了种子。齐国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当年齐哀公所遭受的冤屈,他们将这份仇恨深埋在心底,等待着时机的到来。最终,齐国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实现了对纪国的复仇,也让这段历史恩怨画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