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南诏攻略(1 / 2)

他毕竟只是尉迟常的亲信,尉迟常一时间想不开,非要揍自己一顿,他劝谏也没有用。

偏偏这个时候,将军的长辈来了。

司马淮觉得,李平安作为将军的朋友,无论如何都要劝说一二。

等到寇相离开的时候,尉迟将军肯定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到时候总不能时隔多日,非要揍自己屁股一顿吧。

“什么,都过了洞庭湖了?”

尉迟常更加震惊。

过了洞庭湖,继续南下,用不了多久,就能抵达定南州。

就算是路途不太好走,躲避战乱,顶多两三日夜能到。

想到这里,尉迟常走到李平安近前道,“平安兄,我恐怕要先行离去了,寇爷爷来了,我得去拜见他。”

“寇相?”

李平安有些迷惑,因为他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定南州,对于朝堂上的事情不是很了解。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康带的政事堂是群相制度。

圣人为了分化宰相的权利,搞出来一堆宰相,分化权利。

而且朝堂上的宰相,除了几个捞钱的稳如泰山之外,其他的如同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换,保不齐今日是宰相,明日就被流放了。

所以李平安不知道也很正常。

“寇相虽然是文官,但是主要功绩在战场之上,西北的边防建设,屯田很多都是他老人家做的。前些年边塞不稳,朝廷重新启用寇相,不知道为何又给罢免了,还流放到了岭南。”尉迟常解释道。

“你说的是曾经九次巡边,稳固西北的寇安,寇相爷啊?我记得他门生故旧颇多,而且为人清廉正直,素有贤名,怎么会好端端的被流放?”

魏尚沟通南北,曾经多次给李平安提起过寇相。

每次说起寇相都是眉飞色舞,说他是权贵克星,世家子的丧门神,有这位在长安,长安边安稳许多。

因为有他的存在,商业贸易都繁荣了许多,少了许多强取豪夺。

听到李平安这么一说,尉迟常略作思索说道,“他十有八九是因为赋税的问题,触怒了陛下,被流放的,不过朝廷一直有意解决南诏国的问题。”

“估计他老人家此行,虽是流放,但任务也不会小。”

“南诏?”李平安脱口而出,“所谓的解决,莫非是对南诏国动武?”

“平安贤弟,你是如何知道的?”尉迟常诧异道。

“这还用猜?前些日子,说南诏国发现了不少铜矿,咱们这位圣人很难不动心啊!”李平安说道,“现在朝廷缺钱,如果夺取了南诏国的铜矿,财政上的问题肯定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

“而这位相爷又是知兵,圣人即便是昏庸,肯定不会无缘无故将这么一位柱石人物放到外面来。”

“相爷要去南诏国动武,肯定要南诏国周边儿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才来了岭南道,至于流放一说,无非就是朝廷对外的放出来的烟雾,用来迷惑人罢了。”

“平安兄,你真的是太厉害了。”尉迟常由衷赞叹道。

他乃是尉迟家的子嗣,朝中的大小事情都会写一份文书给他,他才对朝中的事情有所猜测。

结果李平安只通过三言两语,就推断出这么多信息来。

“寇爷爷年迈,身子骨又不好,此次主持南诏国之事,怕是很难活着活来了。他老人家待我很好,年少时曾经细心教导我兵书战策,武艺弓马,无论如何我都要去拜见他。”

李平安微微颔首。

而尉迟常则感慨道,“这一次,怕是暂时惩罚不成自己了。老爷爷最是心疼我的身体,我若是因为战败而惩罚了自己,他老人家肯定要担心。”

“平安,人都是喜欢忘事的,我身边儿的人肯定不愿意跟我提及此事,但做错了事情怎么能不接受处罚呢,事后,你一定要提醒我。”

李平安尴尬的看了眼司马淮等人,略作犹豫,然后颔首道,“可以,不过这道路不太好走,你觉得老相爷什么时候能到咱们这个方向?”

“我会即刻调动资源,全方面保护老人家,顺利的话,明日亦或是后日就你能到了。”

“他是来这边儿,还是去定南州?”李平安问道。

“定南州是岭南道与南越的交界处,如果对南诏动手,他肯定要考察定南州的边防。”尉迟常说道,“之前我跟寇爷爷互通书信,提及平安兄的偷驴战法,剿灭贼寇的事情,寇爷爷也是欣赏不已,说我大康后继有人了。”

“没想到,便是老相爷这种日理万机的人物,也知道我。”李平安说道,“我那魏尚贤兄也曾经多次跟我说过,老相爷非常厉害,屯田屯到人家蛮夷家门口,将人家的牧草掘了种庄稼,关键是蛮夷不仅不敢造次,反而还退避三舍。”

“寇爷爷确实厉害至极,可是他太老了,否则......”

说道这里,饶是素来胆大的尉迟常,也是左右看了一下,见四处无人,才继续说道,“如果寇爷爷能够战队一家王爷,日子也不至于过得那么艰难。”

“可惜他老人家不愿意参与夺嫡之争,动辄赋闲在家,浪费了大把光阴。”

“不参加多嫡之争是对的,老相爷虽然是文官,但终究跟军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皇帝最为忌讳的事情,他若是参与了,反而陷入更大的风波。”李平安解释道,“不过没想到,他老人家,竟然能将嚣张的蛮夷欺负成这个样子。”

他知道尉迟常心高气傲,没想到对于这位老相爷,反而评价这么高。

大康勉强也算是大一统的王朝,但是他有个缺点,那就是在前朝继承了太多的东西,比如说世家,比如说军队腐化严重。

开国之初,大康的表现还算是可圈可点,北征草原,拓地何止万里,南下南越,横扫南诏,威逼吐蕃,吐谷浑,国势也算是蒸蒸日上。

可最难的一点,那就是大康只是揍一顿就完事了,没有彻彻底底的进行灭国之战。

这就导致对手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当初大康的开国之君曾经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

可问题是,他的继承人并没有他那么优秀,而周围诸国的后人,未必跟他们的前人一样废物。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康的内部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今的圣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周围诸国却表现不俗。

尤其是吐蕃,国势日趋强盛,兵锋多次指向松洲。

而周围各国国势强盛之后,自然是妄图染指中原,即便是得不到中原,也希望在大康身上啃下一块肉来。

这就是大康如今的处境。

权贵们盘踞在大康各地,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疯狂的盘剥百姓,甚至主动饲养匪冦,导致各地民不聊生。

在李平安看来,如今的朝廷,已经不可救药。

即便是有贤名之君,也顶多跟嘉靖皇帝一样,跟臣子们来回拉扯,钩心斗角,反而不如躺平来得实在。

因为躺平真的能给朝廷续命。

当然,如果能够出现一位超越张居正的选手,将大康上上下下梳理一遍,把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尽可能地多在权贵身上搜刮出些油水来,这样王朝还有可能逆天改命。

可是这种事情非常难,张居正那么强的臣子,改革的痛苦最终往往也是落在百姓身上,想要彻底改变,实在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