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是调和!”陈凡开宗明义。
“中庸是兼容并蓄而仲裁为适可而止的中道。”
吃饭吃得太多,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完全绝食辟谷,可以养气登仙。
错,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完全不吃想着羽化登仙完全是想屁吃,儒家告诉你,什么叫“适可而止”。
这就是“致中和”,这就是中庸。
什么所谓的义利之辨,全都是扯淡。
圣人不会让你跟墨子杨朱一样,追求极致。
圣人要告诉你的是,追求利是人类的天性,是趋吉避祸的必然结果,但圣人又告诉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大义之义。
义理之义,义者宜也之义,并非侠义广义的义利之利。
“其实都一样,不管是什么伟大的义理,都是力行于义,才能有利于成其为菌子,所以这也是利便是义,义便是利的真正道理。”
“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
“就连两宋商贾都知道要心存【不欺】和【公平】,难道诸位还想不通吗?”
众人恍然大悟,杨廷选看着陈凡,眼中精光闪闪:“莫言利涉因风便,始信中流立足难。孟子大贤敢于直言忠告梁惠王这件事,才是其难能可贵的【大义】之行!”
陈凡说的这些,究竟是什么意思?
听懂的心里已经暗暗叫绝了。
利和义,只要人生在世,都要面临取舍和抉择。
陈凡告诉所有人,在选择为己还是为别人,要做到中庸。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中庸呢?
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如果你因为私利而害众,那你就是不义;如果你因公利而妨碍一些人的私利,那你就是大义。
但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去追求自己的私利,这也没什么错啊。
这跟自私不自私没有关系,你们别整天想着圣人大贤都是让你们做那种大公无私的人。
若是这样,那圣贤不就变成了墨家的了?
自从汉唐以降,世人都把义利之辨,与自私自利这些混为一谈。
陈凡今天彻底将这个问题讲清楚了。
所以杨廷选才在听完后激动地手足无措,都不知道往哪摆了。
道理说起来简单,在场的所有人其实内心都懂。
但搞学术的,就是要从经典中找出依据。
陈凡今天所做的,就是把大家都懂的事情,引经据典说了出来。
《论语·述而》载孔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恰如陈凡所为——虽未创新说,却将人所共知的道理以经典印证。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此等简朴真理正需经典背书方显其庄重。
陈凡今天做得就是这件事。
可想而知,这在真正的圣人门徒杨廷选耳中,是多么振聋发聩的一段话。
但陈凡指望用这段话让在场所有人全都搞懂真正的“义利之辨”,这纯属想瞎了心。
他能把这其中的哲学道理说明白,那是因为他另一个时空中跨越千年,历代大儒对这段话的理解,以及现代思维对这个哲学问题的阐发。
结合来到这个时代后,自己学习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