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做成了流,用鳞纹做装饰;背上开口,流盖就是一个小象钮,用龙纹做装饰;腿用兽面纹做装饰。
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了会说:“这件多少钱?”
“一万五。”
“装好,我一起结算。”
老板娘轻声答应。拿出一个盒子把象尊装好。
李前进又拿起一件造型奇特,纹饰华丽的青铜器,它的颈部有四条飞脊,器身用西周早期常见的长凤鸟纹做装饰,使得整件青铜器既张扬又神秘。
这种造型设计,既体现了周人对商代之礼器传统的传承,又呈现出西周初年雄强的开国气象。
“装好。”
“好的先生。”
顾长基耸了耸肩,这些破旧的铁疙瘩有什么好?
见李前进又专心的挑,闲着没事的她跟老板娘讨价还价。
李前进沉浸式的站在货架前,挑出来十几件器型精美保存完好的青铜器。
有西周晚期器盖和出水口是老虎造型的酒具
春秋时期的铸造成一只凶猛鸮鸟的青铜器,鸟首与身体分离,可以开合。鸟首背后有四个错金铭文:子乍弄鸟。
一件纹饰精美的商代青铜鼎。
商代青铜神面卣。
……
货架一个金丝楠木箱子引起了李前进很大兴趣,这么大块料的箱子难得。
打开箱盖他眼神里的凝重一闪而过,经轻拿出里边的一本书,封皮“永樂大典”四个大字雄浑大气。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下诏命解缙等编撰一部大型类书,并明确编纂宗旨是:“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
《永乐大典》的传奇从此时开始。
永乐五年(1407)全书定稿,以韵为纲,以字隶事,每一单字下分类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各种资料,共22877卷,缮写成11095册,共约3.7亿字。
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撰序,赞其“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并贮藏在南京文渊阁。
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大火,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正本得以保全。
然而,录副后,文献中几乎再难寻到有关永乐正本的记述,迄今亦未曾发现正本实物存世。
对其下落后人有若干不同看法:如随嘉靖帝陪葬明永陵、毁于明末万历年间大火、毁于明末李自成焚毁宫殿等。
翻开卷首入眼的就是鲜红的翰林院印章,一行竖式大字“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千九百三十一。”
另一行坚式字是内容目录:籙正一盟威秘籙一。
全书栏线为手绘朱丝栏,字体端正整齐且洒脱精神,为写本精品中的精品。
书上的字均用徽墨,以黄山松烟加多种配料制成,不干不酥,湿润有光,古香古色。经久不褪颜色,粲然悦目,便于阅读。
凭纸张手感和字体墨色李前进已经可以断定这是真迹。
他扣上箱盖随意的说:“箱子和书都要了!”
箱子旁边就是一把金灿灿剑鞘的宝剑。李前进拿在手里观看,
剑柄部位,火焰浪涛般的浮雕盘绕环绕,予人一种威猛霸气的视觉冲击。
最为精妙的,莫过于剑格上的瑞兽"琼"雕像了。雕工之精湛,连"琼"的眼睛都用上了当世最稀罕的红宝石,令整把剑更添贵气高贵。
轻轻抽出剑刃,宝剑通体巨大,李前进估计刃长达到七十多厘米,重达两斤,连同剑鞘更是超过四斤。
剑身上密布无数尖刺状凸起,旨在增加操作时的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