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贞观风流 > 第113章 正本清源

第113章 正本清源(2 / 2)

“五......五十四家?”

“孔师的意思是,光是一本《论语》,大唐便有五十四种解读方法?”

柴令武目瞪口呆,脑瓜子都在嗡嗡作响。

在他的印象中,《论语》不就是一本启蒙读物吗?

结果你现在告诉我,《论语》有五十四种翻译?

不是......大唐这些读书人,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时候是把他们给落下了吗?

看着柴令武目瞪口呆的样子,孔颖达老脸之上也是浮现一抹苦笑。

他摇摇头,语气低沉道:“五十四种,还只是老夫与颜兄这两日能寻到的注释,大唐各大家族族学之中的释义,乃至于历代朝廷编修的释义,老夫还未来得及去寻呢。”

柴令武脑袋上冒出了三个大大的问号。

啥玩意儿?

五十四种翻译,还只是一部份?

其他地方还有更多的翻译,只是没寻到?

“孔师莫不是来寻小子开心?”他冷不丁抬头与孔颖达对视,眼中充满了狐疑之色。

孔颖达一怔,随即缓缓摇头解释道:“老夫今日此来,正是为我大唐读书人正本清源而来。”

“正本清源?”

柴令武一脸懵逼,愣愣地看着屋内四个老夫子:“您二位要给大唐读书人正本清源,这跟小子有啥关系?”

“有关系,此事,与小郎君有大关系!”孔颖达正手捋须,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柴令武询问的目光下意识投向郭夫子与王夫子。

但两人目不斜视的样子,像极了在玩一个叫做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

这时,一旁的颜师古主动开口替柴令武解惑:“好叫小郎君知晓,自汉以来,我中原诸夏历代典籍,皆是以句读之法作为断句,但句读的应用,其根由乃是语气的抑扬顿挫,以有语气停顿之处为“句”,无语气停顿之处为“读”。”

听完颜师古的解释,柴令武眨巴眨巴眼睛,眼中懵逼之色更浓:“句读咋啦?”

颜师古叹口气,摇头晃脑道:“以句读为断句方式,固然能使读书人习书明典,可由于我大唐各地口音上的差异巨大,再加上历朝历代的口音变化,便极易让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读书人,对同一本典籍的释义,出现巨大的认知差异。”

柴令武一愣,这句话,他倒是听懂了。

翻译一下,便是古人以语气断句,但由于各地的口音不同,抑扬顿挫的字句也不同,再加上历代王朝的官话发音也有所变化,所以这样的断句方式,就会使得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人在看同一本书时,出现不同的理解。

这就好比后世那句著名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要如何断句。

好像怎么理解都是对的,又好像怎么都是错的。

搞明白了两人要表达的意思之后,柴令武心里便有底了。

沉吟一瞬,他看向孔颖达询问道:“所以,二位夫子今日,其实是为了小子前些日子弄出来的断句符号而来?”

“正是!”

孔颖达微微颔首,退回次席落座,一本正经地开口道:“小郎君弄出来的断句符号,于老夫和颜兄为大唐的读书人正本清源有大用,只是老夫和颜兄研究了两日时间,对于这不同的符号要如何使用,依旧有许多不明之处,是以这才冒昧来访,欲要向小郎君讨教一番。”

一听两人这是有求于自己,柴令武脑子里那个随时准备给他捞好处的小人,一拳就把要他无私奉献的小人干死了。

“原来如此!”

柴令武微微颔首,脸上恰到好处的浮现一抹为难之色:“二位夫子的来意,小子已经明白了。照理说呢,二位夫子打算重新编撰我大唐诸多典籍,为我大唐的读书人明释义,定标准,这是天大的好事,小子也理应鼎力支持......”

听得柴令武口中这句鼎力支持,孔颖达与颜师古脸上顿时浮现由衷的笑意。

孔颖达正手捋须,笑吟吟地开口:“如此,还请小郎君......”

“但是吧.......”孔颖达话音未落,便被柴令武一脸为难地打断。

两人一愣,神色有些诧异,“但是什么?”

柴令武斟酌着开口:“但是吧,小子琢磨这断句符号的时候,其实也是耗费了很大的心力的,二位夫子也知道,创意这种东西具有主观性,在不同的人眼里,这断句符号的价值也不同......”

孔颖达满脸愕然,转头与颜师古对视一眼,却发现颜师古也是一副见鬼的神情。

这小子,这是,在问他们要好处?

柴令武继续唠叨:“我也不瞒二位夫子,小子琢磨这个点子的时候,是真的琢磨得很费劲,嗯,这个功劳苦劳就不说了,小子也知道二位夫子都是敞亮人,反正吧,就是折算成钱的话......”

柴令武期期艾艾的声音,听得孔颖达与颜师古一头黑线。

破案了,这小子,就是在问他们要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