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商业大战(1 / 2)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赌局,而是关乎未来的决战。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他决定介入的是一个庞大的资本游戏,一个巴菲特亲自操控的盘子,这个盘子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十个亿华夏币。

相比之下,他自己手中所掌握的资金仅仅只有两千万华夏币,差距如此悬殊,让人不得不感到震撼与压力。

即使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安胜全保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得惨不忍睹,想要吞下所有的流通股依旧需要极其可观的资金量。

陈建手头上的这两千万即便全押上,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动摇这家公司的大局,更别提控制了。

但是,他有信心,通过巧妙布局以及对时机精准把握,或许可以迫使对方增加更多的成本来完成他们的目标。

陈建深思熟虑后认为,虽然他的行动可能会使巴菲特在这场并购之战中遭受一定挫折,甚至可能让后者被迫付出比预期更高的代价以获取绝对控制权,但这并不会影响到最后结果——即巴菲特依然会想方设法拿下这家保险公司。

根据那位传奇投资者在其自传中的记载,他曾多次提及,在收购重要资产时从来都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除非这些话只是误导公众的手段罢了。

基于这一点判断,陈建认定自己当前采取的行为并不会改变最终归属者,只不过会在途中制造更多摩擦罢了。

此外,如果真的出现了最坏情况,即巴菲特因各种原因最终无力完全吃进安胜公司股份的话,对于陈建而言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毕竟,该公司本身依然保持着相当可观的投资价值,即使变现的速度慢了一些,但从长远来看并不会对自己的整体策略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无论如何,这一场较量都将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机会,无论输赢如何,经历本身都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毕竟,安胜公司这次获得的投资并不是因为受到了巴菲特的直接影响。

这并不是因为他介入收购安胜公司才会导致这间公司的股价飙升。

实际上,这家公司原本就拥有超过1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只不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家全方位保险公司遇到了巨大的麻烦——一场突如其来的经营危机严重拖累了它的发展势头,并直接影响到了其股价的表现,使得它的价值在短短两年间如同遭遇了冰雹般猛烈冲击一样直线下降,甚至已经逼近了发行初期的价位。

但根据陈建所掌握的信息,他知道这些暂时的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只要这个转折点一到,可以预料的是,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必然会再次迎来它那辉煌时期的市值反弹,股价将如同脱缰之马,飞速回到它应有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沃伦·巴菲特作为关键参与者之一,对于是否投资安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毕竟不是整个决策链上的最后一环。

这意味着即便最终他选择了放弃对这家企业的竞购,这对大局的影响也极为有限,更不可能妨碍到该公司恢复其原有的强势地位。

最多只会让整个复苏的过程变得稍微缓慢一些罢了。

听完这番分析,在座的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会议室里的冯小凯、外籍专家米亚德博士以及经纪人吴化林三人不约而同地投来了满是惊讶与好奇的目光,他们似乎很难相信眼前这位年轻人竟如此从容且自信,对这一切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与把握。

而米亚德还与主管冯小凯意味深长地对视了一眼,仿佛在无声中达成了某种默契。

办公室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

“陈先生,你又看中了哪只股呢?”

主管冯小凯带着几分好奇的语气问道。

作为银行投资部门的主管,冯小凯在金融投资和市场分析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多年的历练让他在观察和分析市场行情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但即便如此,在最近的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发现任何一只特别具有潜力的股票,所以此时对于陈建会看中哪只股票满是好奇心,尤其是陈建竟然要通过高杠杆的方式进行交易这一点,更是让冯小凯感到不解。

“冯主管,”陈建缓缓开口,“我这次看中的并不是妹妹股,而是沪股。”

回答的时候,他的眼中似乎带着自信,但话说到一半却戛然而止,显然并不打算现在就透露具体的股票名称。

陈建心中早有计划,他知道在这个圈子里保持谨慎是多么的重要。

一旦提前暴露了自己的意图,很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操作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时机未到之前,我是不会透露半点消息的。”

陈建心想。

毕竟谁知道周围人听了后会不会有什么其他心思?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此刻他还需要继续保持沉默。

“沪股?”

听到这句话时,冯小凯的表情瞬间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平淡转为了惊讶不已。

作为一名专业投资者,虽然平时也关注不同市场的动态,但是对于上海股市的某些细节他确实不如自己熟悉的那么清楚。

“陈先生你要投资沪股?”

重复了一遍后,冯小凯脸上的疑惑之情更加明显起来,他几乎无法掩饰自己的惊讶。

要知道,在这样一个相对较小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内寻找获利机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或者敢于尝试的事情。

因此面对这样意想不到的回答,即使是身经百战如冯小凯也不禁感到十分意外。

“陈先生,您对沪股也有研究吗?”

此时坐在旁边的米亚德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忍不住开口询问。

他微微倾身向前,脸上带着期盼的笑容,仿佛希望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陈建微微点头回应道:

“嗯,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我确实偶尔会关注一些市场动态,谈不上是专业人士,但是有几个感兴趣的方向。”

说完这句话后,他的眼神变得略微深邃起来,显然对于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

“最近我在考虑一只股票,感觉挺有潜力的,正打算等机会成熟时投入一部分资金试验一下。”

听到这里,米亚德的眼睛突然一亮,“哦!陈先生,请问是哪只股票吸引了您的目光呢?”

话语间满是探究之意,显然他也希望能够从中发现新的商机。

然而面对米亚德直白地发问,陈建并未表现出任何迟疑,而是迅速摇了摇头,并礼貌地拒绝道:

“对不起,米亚德先生,这个目前还真的不便相告。”

语气中带着几分歉意却又坚定不移,表明了自己对此事的态度。

米亚德瞬间闪过了失望的表情,但很快调整回来——毕竟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他知道在没有完全确定之前保守秘密是非常正常的做法。

更何况,就算是合作伙伴也不意味着应该毫无保留地分享每一条信息,毕竟涉及到个人利益的问题总是十分敏感且复杂的。

似乎感受到了对方情绪上微妙的变化,陈建立刻补充道:

“其实不是我对您有所隐瞒,实在是因为我这次的投资也正处于初步调研阶段,很多细节还在进一步调查确认中。

如果现在贸然给出答案恐怕反而会带来误解或者误导他人,所以我还是觉得先保持沉默比较好。”

通过这番话,他试图缓解之前可能造成的尴尬氛围,并解释清楚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所在。

这种诚恳且合理的说辞不仅让气氛缓和了下来,也让两人的关系得以维持在一个友好而又不失尊重的基础上继续下去。

陈建的话还未说完,米亚德举起一只手,温和地打断了他:

“陈先生,我能够理解,这是我工作上的失职,责任在我。”

米亚德顿了顿,迅速转换话题:

“对了,陈先生,你这次的投资打算使用多少倍的杠杆?”

他的目光紧锁在陈建的脸上,仿佛想要从中寻找一些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