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屁大点的时候,为了不饿肚子,还经历过上山抢能吃的树皮裹服,那样的经历并非有钱就真能吃饱肚子。
所以二人很精准的抓住【容易耕种】和【救命粮食】这两句话。
徐锦贵说:“这么说来,咱们把木薯种出来,定能拓展买卖。”
“正是如此。”锦绣点头笑道,“旧年,那位长辈托镖局给咱家送来几根木薯梗,年庚在山上找了个地方种了些许,生长得不错,产量可观,落雪天前把新出的木薯梗埋在地里封存,打算今年大量种植。”
夫妻俩口中的长辈,正是那位已经驾鹤西去的闲人居长辈,祝先生和礼大夫操办完故友的后事,择日便返回万河村,还会再带来更多的木薯梗做为种子。
从祝先生口中得知,这位故友年轻时喜欢四处游历,在外洋带回的木薯梗也只在闲人居种植些许,木薯用好了是救命粮,大意食用又是一种致命的毒药。
这一点,夫妻俩倒是不怕,既然要将木薯这条路子拓展开,必定仔细交待木薯的处理手法。
“几年前我们与梁家买下的那十亩地一直未能转手,正好今年便用来种木薯。”锦绣说到这,向徐锦贵道:“五哥,改日你与四哥到县衙办理过户手续,以锦记的名义把那块地买下来。”
徐锦贵心头一阵火热,当即点头:“好,我明日便到镇上找四哥。”
锦绣接着道:“早前我与年庚商量,木薯光靠咱自己种可不够,过些天让族长和里长出面,村里人想跟着种,便上咱家来领种子,领了种子的村民,收成后一根种子还三斤木薯,剩下的,村民留着自己吃或是卖给锦记,锦记都以一斤十文的价钱回收。”
徐锦贵和贺年东听闻此,又一次面面相觑,似听出锦记接下来要有大动作,按捺下性子继续听。
“回头锦记作坊对木薯进行加工研磨成粉,供应给各大粮铺、酒楼、食坊,还有——。”锦绣说到这,顿了顿,又道:“锦记也可自己开办粮铺,天底下最持久的买卖莫过于粮铺,你们觉得此计如何?”
锦绣话是这么问,实则已经盘算好锦记接下来发展的路子。
二人再次震惊得久久合不拢嘴,要说做买卖有魄力,大抵该是如此。
锦绣对生意买卖的独到见解,以及大胆创新,让二人无不佩服。
此前,他们还担心锦记食坊的买卖被同行断了路子,现在看来,锦记全然是往前跨了一个大步,新贵之路遥遥领先。
贺年东直道:“大嫂果然是搛钱的一把好手,我们都听你的。”
贺年庚闻言,眼底不觉有些自豪的看向身旁的女人。
他媳妇向来聪明有手段,只要跟赚银子有关的事,别人走五十步,她已经想出接下来的一百步。
徐锦贵止不住摩拳擦掌,想了想,又问道:“照瑶儿这么说,那么从食坊和各地作坊安排来的工人,是安排回村里打理木薯田地?”
“正是,先紧着村子出去的乡亲,想必他们大多是愿意回村里来的。”
出去的工人回村里给锦记种木薯同样有工钱,还离家近,平日里还能帮着自家打理庄稼。
除非是生起了外心,不然,乡亲们都该愿意回到万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