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一副各怀心思不欢而散。
气哼哼上了车的荣山,等汽车开动起来,重重的叹了口气,只觉得一阵头疼。
且看吧。
要是这一次把谭凯申拖下水还是不能奏效,怕是真得想办法劝少帅去国外治病了……
奉天军械厂规模不小。
最鼎盛的时候,员工近三万。
设有钢铁厂,枪厂、枪弹厂、炮厂、炮弹厂、火药厂等等十多个分厂。
其中还有一个迫击炮厂,不过二九年的时候就已经停产,改成了民生汽车厂。
但规模虽然大,弊病同样也多,甚至比当初的晋阳兵工厂还要更盛。
纯进口的机械设备老旧,造成效能拉胯。
纯靠规模保证产量。
最鼎盛的时候,也只能月产步枪四千支,机枪一百多挺,火炮十多门。
产量最大的是技术含量最低的弹药,各类型弹药月产能在一千五百多万发。
炸药发射药也能月产一百多吨。
单以枪炮的投入产出看,成本居高不下。
再加上一些关键零部件自身又没能力制造,还需要进口。
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仿造一支三八大盖,成本竟然是成品批量进口价的两倍!
而火炮主力产品辽十四七十七毫米野炮,大部分的部件都依赖进口。
所以几年前进口的三百二十套全部装配完毕之后,就已经停产。
“老帅当初下大决心投建军械厂,其实主要为的还是不受制于人。”
“加上连年作战,军械厂的产品都拿来消耗,每年单单只是各种经费开销,就要五百万。”
“算上原料及损耗,要到两千万。”
汇报情况的是原军械厂副督办沈正荣。
这时他一脸唏嘘的说着,又道:“易帜之后,少帅之所以削减产能,就是因为经费支出太过庞大,财政根本承受不住。”
“这两年,工人的规模已经削减到了不到一万人。”
“被东瀛人抢占之后,更是直接停产,进行各种物资清点。”
“工人的生计都……”
话到这里,沈正荣猛然惊醒,硬生生的把后几个字吞了回去。
家国大义面前,这话说的有些不合适了。
梅坚毅倒是没在意。
张逸卿都跑了,还能要求打工人拼命吗?
腹诽着,他问道:“之前东瀛人清点完了吗?”
“已经到了尾声。”
“说说。”
“是。”
当了一段时间汉奸的沈正荣,急忙从包里掏出了一沓准备好的资料。
双手捧着呈送到梅坚毅的案头,嘴里也开始汇报起来。
其中有两个关键点。
一个是钢铁成品储备,粗铁加钢有两万多吨。
而各厂的大小机械设备加起来,有八千多部。
“不过这些设备,当初采买的时候,就多是一些老旧设备。”
“效能不高,所以产品的成本才会一直居高不下。”
一边听着,一边翻开手里的资料。
等沈正荣说完,梅坚毅也合上了手里的资料:“两件事儿要立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