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乐和姜锦华坐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时不时偷偷瞧上姜长盛一眼。
姜长盛见状,不禁叹了口气,说道:“若是在那儿实在待不下去,离开便离开吧。咱们自家,总归不会让你们饿着肚子。”
芳霏忙道:“大伯,小姑和锦华姐都有手艺在身。只要咱们好好合计谋划,凭自己这双手,总能过上好日子。我可不主张一味依靠家里。”
说着,还俏皮地朝着小姑和锦华姐眨了眨眼。这话既是说给大包大揽家庭责任的大伯听,也是在鼓励姜长乐和姜锦华。
姜长盛平日里与芳霏接触最多,听她这么一说,便试探着问道:“丫头,莫不是心里有了主意?”
芳霏卖了个关子,笑道:“是有个初步想法,等我理顺了,再详尽说给大家听。”
姜长盛一听,心里便觉着妥了。
当初,他建议老娘送长乐去学绣活,就是盼着她能有门手艺傍身。往后即便嫁了人,靠着这手艺,在婆家也能立得住脚。
说到底,这世道对女子总归艰难些,他自然希望小妹和女儿锦华往后都能生活顺遂。
姜长盛下衙一进门,就被在此的姜长乐和姜锦华惊了一跳,把原本打算一进门就告诉芳霏的事儿搁下了。这会儿,又重新提起,说的正是如意受赏的事儿。
姜长盛道:“芳霏啊,你心思聪慧,我先把这事儿跟你念叨念叨。如意被赏了五十亩田地,张主簿给我说了两种选择。其一,是离县城十里地的五十亩收缴熟田,只是这田得缴税。你也清楚,我这秀才身份,也就只能免了咱们姜家村那些田地的税,这处却是顾不上的。其二,便是咱们村那条小溪对面的荒地,主簿的意思是能开垦百亩,按咱夏朝的规矩,开垦的荒地三年内免赋税。”
芳霏听后,思索片刻,说道:“依我看,如意姐会选那片荒地。她不像我,爱在这市井里忙活奔波,她就喜欢寻个安静地方,把田地种好,好让咱们都有粮食吃。”顿了顿,又接着说:“不过这事儿,还是得跟老家里的人商量一番。”
说完,便转向姜长乐和姜锦华,开口道:“小姑,锦华姐,明日五爷爷来送菜,你们不是说要跟他回村嘛,这事儿就麻烦你们带个话回去。”
两人之前因愧对姜长盛,不敢随便出声,脑袋垂得低低的。这会儿冷不丁听芳霏提到自己,齐齐抬起头来,磕磕巴巴地应道:“啊……对,对的,这事儿我们记着,一准把话带回去。”
次日一早,老姜头便赶着牛车,如往常一般准时到了。
瞧见姜长乐和姜锦华都背着包裹,说是要跟着回村,他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满是讶异。
再瞧两人那垂头丧气的模样,老姜头暗自猜测,这俩丫头怕不是被绣房给赶出来了。
一路上,老姜头不住地说着安慰话,什么“别灰心,没啥大不了的,咱回村再想法子”之类。
姜长乐和姜锦华听着,心里明白是被误会了,可这其中的复杂缘由,实在难以说出口,只能默默听着,应承着,同时心中也流淌着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