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眼睛一亮,当即拍板:“就这儿了!不过等咱们挖好塘,得先去买些细眼渔网,沿着水塘周边埋好,可不能让虾跑喽。”
说完,如意又转头看向姜老爹:“阿爷,明日可要麻烦您带我和舅舅去趟镇上。还有这挖坑的事儿,也得辛苦您从村里找些叔伯来搭把手。人多力量大,多来些人也没事,咱们争取两天就把这塘挖好。”
刘老汉听如意把事儿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赶忙凑上前,脸上带着几分不好意思,“如意啊,咋能都让你和亲家忙乎呢,我能帮上啥忙?你尽管跟外祖父说,别客气。”
如意一听,赶忙应道:“外祖父,您就跟我阿爷一道吧。这养虾是我牵头张罗的,再说这养虾的法子也就我清楚,这时间可不等人呐,就这么定啦。”
刘老汉还是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又念叨着:“可这花的钱,你得跟我说呀,咋能让你出……”
如意琢磨了一下,深知亲兄弟明算账才是维持情分的长久之计,便想出个折中的办法,说道:“外祖父,这账咱们先记好喽,回头我把记账的法子教给舅舅。”
刘达一听,心里直叫苦:啊,还要学算学。
如意接着说:“等咱们的虾出塘了,还是卖给自家铺子,到时候再把账结清。”
刘外婆向来持家,心里想着手头银子本就不宽裕,往后养虾买饲料还得花不少钱,当下便点头应道:“行,老头子,咱就听如意的。”
往后的几天,如意带着刘家人一头扎进了养虾的事儿里。
第二天一大早,由于姜老爹被如意安排了其他事情,老姜头出现在小食铺后院,把虾卸了下来。
芳霏坐上牛车,又接上姜长盛两口子,一道回姜家村。
姜家三兄弟的学业可不能耽误,不是休沐日,他们不方便回村。
铺中也无人跟着回村,芳霏没给铺子安排休沐,实在是因为活虾耽搁不得,乡下村人都盼着多卖点虾挣些钱,所以姜家没暂停收虾活计。
之前上梁的时候,酒席办得热闹、风光,这次入住酒就不用大操大办了。
所以,今儿个的酒席就简单些,四个凉菜,四个荤菜,可也足够让村中人吃得心满意足。
如意得亲自盯着虾塘,今天的主厨就换成了姜阿奶、刘外婆和张桂枝三人。
受如意的影响,尤其是张桂枝,天天和如意在一个厨房里忙活,做菜的时候也舍得放油和调料,味道倒也不差。
因为大家都要来参观院子,人多眼杂,怕出啥乱子,手工作坊的娘子们都歇工了。
姜家的女眷都能搭把手,同村在手工坊做工的娘子,还有三朵花婶子,也都自发地过来帮忙打下手,这酒席办得倒也顺当。
芳霏和姜长盛两口子跟着老姜头,坐着慢悠悠的牛车到村子的时候,凉菜已备好,荤菜也都炖在锅里了。
芳霏找到刘氏,把她拉进屋,从大包裹里掏出三个锦盒,塞到刘氏手里:“娘,这里面两个是昨儿下午我去衙门送虾的时候,张主薄把我叫过去给的,还有一个是马姐姐让我带回来的。”
其实,张主薄和马茗茗都想来。可一个才来过没多久,总往姜家村跑不合适;另一个呢,碧水阁刚开业,芳霏这个小东家不在,她得留下来照看生意。
刘氏打开一个锦盒,里面是一副字:“移取春风门栽桃李,蔚成大器材备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