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郎中回想起昨日那一杯接一杯的黄汤,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脸上勉强扯出个尴尬又不失礼貌的笑容,“一定一定,姜大叔盛情,我心领了!”
芳霏坐在车辕上,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姜老爹瞅见了,好奇问道:“丫头,碰上啥开心事儿啦,笑得这么欢?”
芳霏摆了摆手,强忍着笑意说:“没啥没啥!你们接着唠。”
官道上,一辆骡车和一辆牛车缓缓前行,车上装满了虾篓,一前一后地走着。
时不时,就传来小姑娘银铃般清脆的笑声,在这空旷的路上回荡。
几日后,虾塘建好了,村民送来卖的虾越来越少,城中小食铺的虾供应也就断了,也就只有碧水阁还在为夫人小姐们准备少量的虾。
姜家小院内,除了留些虾给自家人吃,其他的基本都投放到虾塘里了。
在这古代,饲料不好买,如意他们只能去溪水里捉些鱼和螺蛳放进虾塘,好让虾塘里的生态平衡些。
不过豆饼倒是不愁,如意那百亩地种的全是豆子,她盘算着把豆子榨了油,剩下的豆饼用来养虾,那肯定足够了。
不过这就是后话了,今儿个,姜家小院可有件大事儿。
那三千只编织包都做好了,王二带着弟兄们赶着马车早早地就来了。
上次合作,王二可是尝到了甜头。去京城跑了一趟,就赚了八十两银子。这次货物更多,想来收入肯定更可观。
所以王二格外上心,事事都谨慎小心。他这次带来的几辆大马车,都专门做了包边,还多垫了一层厚厚的棉垫。
还是同上次一般,一行人去悦来楼核对账目、清算银两。
这边王二没耽搁时间,拉着货物,直奔码头,芳霏怀则揣着大额银票,美滋滋地回了小食铺。
姜家小院里,因为交了货物,大家伙儿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就轻了。
刘氏这个人性化的老板大手一挥,宣布手工作坊今儿个休沐,工钱照算。
除了姜家小院结货这一喜事,咱姜家村也有一件大喜事。
在张翠花大管事的管理带领下,鹌鹑养殖房也走上了正轨。
食用鹌鹑和蛋用鹌鹑各占三间屋子,每个笼子里都养满了鹌鹑。
天气渐渐凉爽起来,鹌鹑下蛋也越来越多。从明天起,就能给清平县的姜家卤肉铺供货了。
如意坐在皂角树下,手托着腮帮子,细细琢磨着接下来要做的事儿。
眼瞅着,蓝莓树也到了移栽扦插的时候了。这事儿可得找成意小哥合计合计,等傍晚去后山瞅瞅,看他在不在。
这段日子,自己每天早上上山习武,却总不见成意小哥的人影,也不知道他这段时间跑哪儿去了。
除了这桩事儿,还有件事得抓紧办。如意这么想着,便从屋里拿出纸笔,坐在石桌旁写写画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