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把视角转向校园,校园霸凌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晓峰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独来独往,这让他成为了霸凌者眼中的“软柿子”。
课间,阿强带着几个小跟班拦住晓峰,阿强一把夺过晓峰手里的书,嘲笑道:“哟,看看这是谁啊,书呆子又在看书呢?”
晓峰低着头,小声说:“把书还我……”
阿强不仅不还,还把书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还你?想得美!”周围的小跟班跟着哄笑。
体育课上,阿强故意伸脚绊倒晓峰,晓峰摔倒在地,膝盖擦破了皮,阿强大笑着说:“走路都走不稳,真是个废物!”
晓峰内心充满恐惧,却不敢反抗,也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只能默默忍受。
这种霸凌行为对晓峰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开始变得自卑、厌学,成绩一落千丈。
有一次,同桌悄悄对晓峰说:“你得告诉老师,不然他们还会欺负你的。”
晓峰却害怕地摇头:“我不敢,他们会变本加厉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霸凌行为的产生与霸凌者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以及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都有关系。霸凌者可能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和正确引导,导致他们通过欺负他人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学校如果缺乏有效的反霸凌机制和教育,就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霸凌行为。
在现实中,还有一类人,他们仗着自己有点钱财,便到处装圣母,实则欺软怕硬。
就像在一次社区组织的公益捐赠活动中,王麻子大张旗鼓地到场,拿着话筒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自己的“爱心善举”:“我一直都心系贫困地区的同胞,这次我决定捐赠100万物资,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台下一片掌声,周围人纷纷称赞。
可当真正落实捐赠时,工作人员找到王麻子:“王总,捐赠物资的事该落实了,您看什么时候安排发货呢?”
王麻子却推脱道:“最近公司资金周转有点问题,先缓缓,缓缓。”后来甚至还克扣已经筹集好的物资。
相反,当面对一些权势比他弱的合作伙伴时,他却十分强势。合作伙伴提出合理的价格调整建议,王麻子立刻拍桌子:“你们懂什么?就按我说的办,不然这合作就别谈了!”
这体现了他在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和欺软怕硬的性格特点,在权力和利益的天平上,他总是倾向于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他人。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社会上也存在一些看似未曾触犯法律、却恶毒至极的人。
职场中,同事小李为了升职不择手段。他在领导面前编造虚假业绩抹黑同事小张:“领导,您看小张最近做的项目,进度慢不说,质量也不行,我可是一直在帮忙收拾烂摊子啊。”
而实际上,小张负责的项目进展顺利,都是小李在背后搞鬼。小张找到小李理论:“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都是同事,这样有意思吗?”
小李却一脸不屑:“职场如战场,你太天真了,不踩着别人怎么往上爬?”
网络世界里,键盘侠隐匿在屏幕后,只因观点不同,就用恶毒语言攻击他人。网友小王发表了一篇关于电影的评论,另一位网友立刻在评论区留言:“就你这水平还评论电影?垃圾,赶紧滚出网络世界!”
从传播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的匿名性让人们在表达时失去了现实中的约束,从而更容易释放内心的恶意,这种在虚拟空间中对他人的伤害,虽然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但对受害者心理造成的创伤同样严重。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坐牢与否来评判一个人的善恶。坐牢只是人生经历,不是定义善恶的绝对标准。真正的文明社会,应摒弃这种片面认知,给予犯错者改过自新的机会,用包容和教育助其回归正途;同时,要用道德和舆论约束那些隐匿在生活里释放恶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