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酒话供销情 > 第23章 故乡情深深

第23章 故乡情深深(2 / 2)

队长水长林得知此事后,担心机耕队那伙人中午会饿肚子,于是急匆匆地端来一盆面粉,送到了老婶面前,并说道:“老嫂子啊,快拿着这盆面去做饭吧,别耽误了正事,俗话说,骂人不疼起誓不灵嘛,你消消气,这个亏算吃到我身上了!”

可老婶却连连摆手,态度十分坚决地拒绝道:“不行不行,我怎么能受这个窝囊气呢?不挣这几个工分我们也能对付活着。”

说完,她便将头扭到一边,不再看那盆面粉。

水长林见状,好言相劝,但老婶始终不为所动。两人就这样僵持不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转眼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小时。

这时水长林实在没辙了,他无奈地看向站在一旁的母亲,说道:“二嫂,您看这情况,要不您就帮个忙,先把这顿饭给做了吧。”

母亲一向热心肠,听到这话自然不会推辞,她二话不说,伸手接过了面盆。本以为只是临时帮忙做一顿饭而已,没想到这一接手,后面的事情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话说这老队长家之前也曾办过伙食点,本来一切都还算顺利,可后来不知怎的竟传出了绯闻。据说有一天中午,隔壁邻居家的女人去自家后院菜园里摘豆角时,突然听到从旁边筏子墙那头传来一阵异样的响动声。她心生好奇,踮起脚尖,呲着一块土筏子费力地登高张望。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那公社干部陈大眼珠子正紧紧搂着一名妇女在菜地里翻滚呢!

可怜那些豆角架子全都被他们给压得滚倒在地。而那位邻家女人因为眼神不太好使,虽然看到了这一幕,但却没能看清那名女子究竟是谁。她不敢声张,只能悄悄地缩回身子,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似的。但这件事还是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大家纷纷猜测那个与陈大眼珠子幽会的女人到底是谁。

自那件令人咋舌之事发生以后,原本众人聚集用餐的伙食点竟然被悄然挪走了,新地点选在了老叔和老婶家中。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即便是换了地方,那陈大眼珠子前来吃饭时仍旧不安分守己。

他总是趁着旁人稍不留神之际,故意将自己肥胖的身躯往老婶身上磨蹭过去,仿佛一只饥饿难耐的野兽在寻觅着猎物一般。不仅如此,这陈大眼珠子甚至还用那双肮脏的脚丫子,悄悄地去触碰老婶的双脚,以此来试探她的反应。倘若老婶稍有回应或者表现出一丝一毫的默许之意,恐怕两人便要勾搭成奸、做出违背伦理道德之事了。

跟水队长顺利地借到屋子之后,我便马不停蹄地开始行动起来。首先,我找来了那群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男孩子们,请他们帮我四处宣传并做广告。当然啦,作为回报,我也慷慨地给了他们一些小费。

要知道,以前群众们想要把家里堆积的废品送到供销社去换钱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路途遥远不说,还得花费不少时间和力气呢!如今可好啦,家门口居然有人专门收购废品,这可真是让大家喜出望外啊!消息一经传出,人们纷纷奔走相告,短短一天多的功夫,我这里就已经收到了堆积成小山一般高的废品。

我呢,则稳稳当当地坐在一张小板凳上,认真仔细地记录着每一笔账目,并当场就把相应的钱款付给那些前来送废品的人们。夜幕降临的时候,我只要轻轻地将屋门锁上,完全不用担心这些宝贝会丢失。

嘿,说到这儿,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呢!那天,我的老弟竟然意外地捡到了一个马头骨。别看它只是个骨头,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大概卖出了好几毛钱呢!据说呀,这个马头骨已经在路边静静地躺了好几个月了,一直都没人注意到它。没想到这次却被我们给发现了,还真算得上是一份小小的惊喜呢!

我站在那里左顾右盼,仔细地观察着四周,心里默默念叨:“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会过来卖废品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始终不见再有新的顾客出现。眼见今天不会再有人来,我寻思着差不多也该收摊了。于是,我转身走向不远处生产队停放牛车的地方,找到了那辆熟悉的牛车以及两名身强力壮的劳力。

我与他们简单商议之后,便开始动手将那些堆积的废品搬运上车。经过一番忙碌,终于把所有的废品都稳稳当当地装在了牛车上。随后,我坐上牛车,指挥着两名劳力一同出发前往公社的收购站。一路上,牛车缓缓前行,车轮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一天的辛勤劳作。

抵达公社收购站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我们赶忙卸下废品,与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完成交接、称重等一系列程序。看着手中换来的那一叠钞票,我的心情格外愉悦。告别收购站的人员后,我匆匆踏上归途,就得先回家了,明天向经理汇报今天的成果并交差。

次日汇报结束后,回到供销社营业室,我顾不得身体还在累,立刻重新站立在那个蓝色柜子后面,继续开始售卖货物。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想到刚刚的收获,心中顿时充满了干劲儿。

经理侯玉树可是个实打实的“酒鬼”,平日里没少跟人推杯换盏。就在这一天,我们正忙着售货的时候,不知怎地话题就扯到了紫梅酒和香梅酒上头。您瞧瞧,咱们这儿啊,两种酒可都有得卖呢!但奇怪的是,甭管是谁,都还没尝过这俩酒到底啥滋味儿,就连老百姓那边也没给咱个准信儿,说说哪个更好喝些。

这时候,突然有人冒出来一句:“要不就让侯经理尝尝呗!”大家一听,纷纷附和起来。侯玉树倒也爽快,二话不说就从货架上拿下了两瓶酒。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拧开瓶盖,先是轻轻地抿了一小口紫梅酒,咂吧咂吧嘴后摇了摇头;接着又拿起那瓶香梅酒,同样只喝了那么一点点,眼睛却一下子亮了起来,大声赞道:“还是这香梅酒够味儿!”说完便赶紧把两个瓶盖重新拧紧放回原处。

这两款酒正好归我负责销售。可我自个儿呢,连一滴都还没尝到呢!也不晓得这次让经理先尝为快,算不算成功拍到了马屁?

我与黄艳玲之间的信件往来从未间断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彼此生活点滴的关切和好奇。某一天,我鼓起勇气提起了她过往的一些经历,那些曾经在人们口中流传、让我心生疑惑的故事。我详细地描述了所听闻的关于她的种种传言,毫不掩饰地要求她给我一个明确的解释。

然而,黄艳玲的反应却在我的意料之外。她毫不犹豫地否认了这一切,语气坚定而决绝。她强调说,自己绝对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女孩,她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对于那些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对象”们,她澄清道:他们不过是普通的朋友罢了,仅此而已。

不仅如此,面对那些更为离谱的传闻,比如与人私奔或者有过亲密行为之类的说法,黄艳玲更是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委屈。她激动地申辩着,声称这些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污蔑。她说她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仿佛受了天大的冤枉一般,心中的苦楚如同滔滔江水般汹涌澎湃,却又无法找到合适的出口来宣泄。

得知她那副伤心欲绝的模样,我不禁开始怀疑起之前听到的那些谣言是否真实可靠。也许,真的是众人的误解和恶意揣测,才让这个原本单纯善良的姑娘承受了如此之多不白之冤。想到这里,我感到一阵愧疚涌上心头,后悔自己不该轻易相信那些未经证实的流言蜚语,从而伤害到她那颗脆弱的心。

就在不久前,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永久供销社竟然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经过一番深入调查,人们惊讶地发现,现金员张永林竟然涉嫌贪污公款多达九百多元!这一数字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而此时,供销社的经理侯玉树却因身体状况不佳,无法亲自前往县城进货。无奈之下,原本只负责管理现金和账目的张永林,不得不额外肩负起这一重任。要知道,从这里到县城足有七八十里的路程,而且当时拉货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仅仅是驻地生产队的马车。如此一来,往返一趟至少需要三四天的时间。

说起张永林这个人,其实他并非本地人,而是从外地调来的。他的儿子正好与我同在一所学校读过书,还比我高一个年级呢。想当初在学校的时候,他的儿子可真是相当活跃啊!无论是吃的、用的还是玩的东西,其他同学根本就没有,只有他应有尽有。也正因如此,在他儿子身边总是簇拥着好几个忠实的“拥戴者”,甚至连老师们对他也是另眼相待。

尤其是那分布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屯子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朝气蓬勃的少年;不管是温柔婉约的女子,亦或是孔武有力的男子,所有的社员们对于他们老张家,那可是打心眼里羡慕、眼红得要命,甚至还夹杂着丝丝恨意呢。

且听那赶大车的车老板子和跟车的伙计回来后绘声绘色地讲述,这张永林啊,在宝东县城里可真是混得风生水起,吃得开着呢!甭管他走到哪儿,都如同行走在平坦大道之上一般,顺顺利利,毫无阻碍。

特别是那些旅社里的女服务员们,只要一瞧见张永林的身影出现,好家伙,立马就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大帮子人。这个娇滴滴地唤一声“张经理”,那个亲热地喊一句“张大哥”。

这边有个姑娘央求道:“好哥哥,把您的肥皂匀给妹妹两条好不好嘛?”那边又有一个妹子撒娇说:“张大哥呀,您就行行好,把您的白糖卖给人家二斤呗!”

更有甚者,哪怕不给粮票、布票或者棉花票,也能从他手中轻轻松松地买到美味可口的糕点、五颜六色的布匹以及柔软温暖的棉花哩!

因此,当对张展开全面账目清查的时候,令人震惊的情况逐渐浮出水面。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和细致核对,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名叫张的人不仅贪污了大量现金,更糟糕的是,各种各样的票证竟然也存在严重的短缺现象。这种恶劣行径实在让人瞠目结舌、义愤填膺。

没过多久,法律给出了公正的裁决:张永林最终被判处长达十年的有期徒刑。这个判决无疑给那些妄图违法乱纪之人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由于张永林担任着重要的财务岗位——负责监督会计工作的正是我的父亲,所以父亲也不可避免地因为这起事件而遭受严厉的批评。

上级指责父亲在账目管理方面把关不够严格,审核不够仔细,以至于未能及时察觉并阻止张永林的犯罪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疏漏客观上纵容了张永林的罪行进一步蔓延。

对于这一切,我满心疑惑。于是有一天,我忍不住向父亲询问道:“爸爸,身为现金员的张永林究竟是使用何种手段贪污到钱财的呢?而且最后居然还能被查得水落石出?”

面对我的疑问,父亲面色凝重地解释起来。原来,张永林是通过巧妙地涂改营业员的商品验收单来谋取非法利益的。他利用职务之便,篡改这些单据上的数据,从而赚取其中的利润差价。听完父亲的讲述,我不禁陷入沉思。

这时,父亲突然长叹一口气说道:“孩子啊,我一直都想不通一件事。明明我才是受他牵连的那个人,但张永林却反过来责怪说是我害了他!”

听到这里,我连忙安慰父亲,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爸,也许他只是心怀怨恨,觉得您没有尽早发现他的问题并且及时予以制止罢了。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他个人贪婪所致,与您又有何关系呢?就好比一个人自己尿床了,怎么能够怪罪屋子烧得热呢?”

父亲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我的观点。

父亲于 1932 年 2 月这个春寒料峭的时节,降生在了自强大队北部那个宁静祥和的宋家屯里。当时,整个村庄都被一层薄薄的积雪覆盖着,仿佛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件洁白的绒毯。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间父亲已经年满十五岁。就在这一年,家里发生了两件大事——父亲和他的大哥竟然一同定下了两门亲事!这本该是件令人欢喜的事情,但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谁能想到,他的大哥从外面归来后不久,身体便突然出现了异样。他整日叫嚷着头疼欲裂,那痛苦的模样让人看了揪心不已。更可怕的是,无论家人如何悉心照料、寻医问药,他大哥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最终,仅仅过了短短的三天时间,他的大哥就这样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如果一个人到了十八岁仍未成婚,那就不能算作成年人。因此,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通常会采取火葬的方式来处理后事。就这样,在北边的地头,人们用坚硬的木柴将其火化,并进行了简单的掩埋。

其实这场灾祸本是能够避免的。早就有拉骆驼的商人看出端倪:真正的童子命是绝对不可以订婚的,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然而,祖父母却并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再说了,当初可是他们这个大儿子自己又哭又闹地吵着要娶媳妇,身为他的父母,哪能狠心阻拦呢?而且他们甚至还想着趁此机会,顺道也给二儿子定下一门亲事,好成就双喜临门之事,如此一来,自家的门面岂不是更有光彩?

可谁能想到,最终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还是发生了。祖父因为痛失爱子,伤心过度,一下子病倒在了北边的炕上。从那以后,他整日里呼天抢地、哀嚎不止。没过多久,这位老人便怀着满腔的悔恨离开了人世。

父亲在旁人的指点下,前往邻村找到了一位木匠,请他为祖父打造一口棺材。只是由于家境贫寒,所能支付的费用有限,最后做出来的棺材仅仅是最为单薄的“狗碰头”款式。传说中,就连狗都能用脑袋轻易撞开这样的棺材,然后进去啃食里面的尸体。

新中国成立那年父亲跟母亲结婚了,当时父亲十八岁,母亲十四岁。

1959 年,对于我们家庭来说,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就在这一年,父亲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永久,调到了西街集,也就是万丰公社供销社。

当时,西街集供销社的会计刘世祥不知何故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最终被整到了遥远的安北地区,并被关押了起来。得知这个消息后,心地善良的父亲曾专程前往探望过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在那次探望之旅中,父亲不慎丢失了重要的物品。

时间匆匆流逝,转眼来到了 1960 年。这一年,父亲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前往齐齐哈尔参加会计培训班。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父亲很快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学习班的班长。

由于身负管理之责,父亲每天晚上都会去检查女寝室。每当他轻轻敲响那扇门时,屋内总会传来一声询问:“谁呀?”

而父亲则会沉稳地回答道:“唐班长。”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房门便会应声而开。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家逐渐变得熟悉起来,彼此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或许是因为父亲英俊的外表、温和的性格以及出众的能力,一些女学员渐渐地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她们纷纷主动向父亲示好,表示希望能够与他发展成为恋爱关系。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表白,父亲总是微笑着婉言拒绝,并坦诚相告:“我已经有两三个孩子啦!”

当父亲结束一天的忙碌后,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回到了万丰供销社。此时,赵主任早已等候多时,并向父亲传达了一个新的工作安排——担任会计一职。这本应是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但父亲很快便察觉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赵主任有着自己的私心盘算。他希望父亲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能够抽出时间来教导他那对会计知识一窍不通的女儿。尽管父亲心中略有不满,但出于对工作的负责和尊重领导的考量,还是答应了下来。

然而,教学的过程却异常艰难。无论父亲如何耐心地讲解、示范,赵主任的女儿总是难以理解那些复杂的会计概念和操作流程。她似乎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热情,这让父亲感到十分无奈。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见着赵主任的女儿进步缓慢,甚至毫无长进,赵主任开始心生怀疑。他偏执地认为父亲一定是故意有所保留,不肯将真正的精髓传授给他的女儿。这种误解逐渐在赵主任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深深的怨恨。

不久之后,单位迎来了一次涨工资的机会。按照常理来说,父亲平日里工作勤恳努力,又承担起额外的教学任务,理应得到相应的薪酬提升。但由于赵主任的偏见与报复心理作祟,父亲的名字被无情地从涨工资的名单中划去了。面对这样不公正的待遇,父亲虽然内心愤愤不平,但也只能默默承受这份委屈。

1964 年,一个看似平凡却又注定不平凡的年份里,发生了一件对我们家庭有着深远影响的事情——安国供销社会计潘海芝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让他失去了原本安稳的工作岗位,也使得供销社陷入了缺少专业会计人员的困境之中。

就在这时,我的父亲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前往安国供销社填补这一空缺,父亲深知这份工作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这个决定。

就这样,父亲告别了原来的工作单位,怀揣着满腔热情与责任,来到了安国供销社担任起会计一职。初来乍到的父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他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并将各项财务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由于父亲出色的表现,没过多久,他便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赏识,进而被提拔为供销社的副主任。这不仅是对父亲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他辛勤付出所应得的回报。从此之后,父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地为供销社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