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酒话供销情 > 第71章 两地新移民

第71章 两地新移民(2 / 2)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高氏兄弟凭借合格的成绩毕业了。出乎众人意料,他们都走上了建筑工作的道路,每天在工地忙碌,风吹日晒,却毫无怨言。凭借着在学校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扎实的知识基础,兄弟俩很快在建筑行业站稳了脚跟。

后来,高大勇和高大猛先后成家。嫂子是个朴实勤劳的女人,与高大勇一起操持着小家;弟媳性格开朗,给原本沉闷的家庭带来不少活力。有了家庭的羁绊,高氏兄弟与外界的联系愈发少了。

“老公,周末你同事孩子满月酒,咱去吗?”一天晚上,弟媳一边叠着衣服一边问高大猛。

高大猛正翻看着建筑图纸,头也没抬地说:“不去了吧,一去又得随礼,咱挣点钱不容易。”

弟媳轻叹一声,“行吧,就是怕人家说闲话。”

在哈市,老乡往来频繁,各种聚餐聚会不断。可高氏兄弟一般都不参加,随礼钱能省则省。每次有人办喜事或丧事,兄弟俩总是找借口推脱。

“高大勇啊,我儿子结婚,你可得来喝杯喜酒!”同学热情地邀请。

高大勇尴尬地笑了笑,挠挠头说:“实在对不住啊,工地最近忙得很,走不开,等忙完这阵儿,我一定登门道贺。”等同学放下电话,高大勇才松了口气。

高大猛问高大勇:“哥,你说咱这样是不是不太好?”

高大勇皱着眉头,心情沉重地说:“咱当年上学欠了一屁股债,现在又要养孩子,能省一点是一点。别人怎么说,咱顾不了那么多了。” 高大猛默默地点点头。

虽然不热衷于社交,但兄弟俩对家人却是掏心掏肺。他们努力工作,把挣来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家人身上,侄女上学、老人看病,他们从不吝啬。慢慢地,熟人人也理解了他们的难处,不再对他们避世般的行为指指点点,高氏兄弟依旧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为了家人,为了未来,努力前行。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有这样一句温暖又亲切的话语在民间流传——“黑龙江山东一家亲”。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却蕴含着一段跨越时空、情牵两地的动人故事。

黑龙江,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有着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仿佛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巨大宝藏。每当秋季来临,那一片片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就像金色的海洋,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而山东,同样是一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土地,有着巍峨的泰山、奔腾的黄河,孕育出了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山东人民。

说黑龙江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这可不是一句虚言。回溯到当年,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岁月。在旧时代,山东地区时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旱灾、水灾、蝗灾接踵而至,再加上战乱频繁、苛捐杂税繁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苦不堪言。为了生存,为了寻找一片能够安身立命的乐土,无数山东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

他们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命运的不屈,一路向北。那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途中要忍受饥饿、疾病的折磨,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未知的危险。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退缩。当他们终于来到黑龙江这片黑土地时,被眼前这片肥沃的土地深深吸引。这里虽然气候寒冷,条件艰苦,但对于在困境中挣扎的山东人来说,无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新天地。

于是,他们拿起锄头、镰刀,开始了对这片黑土地的开垦耕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地翻耕着土地,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们顶风冒雪,辛勤劳作,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都倾注在了这片土地上。春天,他们在田地里播种;夏天,他们精心照料着庄稼;秋天,他们迎来了丰收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荒芜的土地逐渐变得生机勃勃,一片片农田、一个个村庄在这片黑土地上拔地而起。他们就像顽强的种子,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散叶开花,慢慢扎下了根。

时光荏苒,如今的黑龙江,依旧有很多人的祖籍都是山东。走在黑龙江的大街小巷,你时不时能听到熟悉的山东口音,感受到那浓浓的乡情。对于他们来说,黑龙江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地方,更是他们永久的家乡。因为是黑龙江这片沃土,在当年他们最为落魄的时候,敞开了温暖的怀抱,接纳了他们。它用那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东移民及其后代。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和情感;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

在我的老家,当年就有许多山东姑娘嫁给了黑龙江小伙。那是一段段充满浪漫与温情的故事。那些山东姑娘,带着家乡的淳朴和善良,远嫁他乡。她们离开了熟悉的亲人和故乡,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但她们没有丝毫的怨言。她们用自己的温柔和坚韧,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家人。她们和黑龙江小伙一起,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共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她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将山东的文化和习俗与黑龙江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他们身上既有山东人的豪爽大气,又有黑龙江人的热情好客。

如今,黑龙江和山东虽然相隔千里,但那浓浓的亲情却从未淡薄。无论是在经济交流、文化传播,还是在情感沟通上,两地人民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黑龙江山东一家亲”,这句简单的话语,将永远在两地人民的心中回荡,成为连接他们情感的永恒纽带。

前些年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人口的流动就如同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有着一股独特的流向。有那么一批山东人,他们跨越了漫长的路程,回到了他们魂牵梦萦的老家。这可不是一小股的人流,而是有着一定规模的群体,他们怀揣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新生活的憧憬,踏上了归乡之路。

尤其是那些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就像是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比如说沿海地区,那可是一片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土地。蔚蓝的大海波澜壮阔,金色的沙滩绵延不绝,现代化的港口繁忙有序,林立的高楼大厦彰显着繁荣。在这样的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如同强劲的引擎,吸引着众多游子归来。

我们这里就有从日照、荣城回来的人,他们相继回归山东老家。他们的脸上带着岁月的痕迹,更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刚回到家乡的时候,他们或许还有些陌生和不适应,但很快就融入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们用自己在外闯荡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在家乡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有的人利用沿海地区的渔业资源,搞起了水产养殖,先进的养殖技术让他们的收成越来越好;有的人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在当地的旅游行业中找到了商机,开起了民宿和特色餐馆。据说如今日子过得很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温馨与富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但是,无论他们在山东的日子过得多么滋润,他们绝对不会忘记黑龙江,那片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黑龙江,有着广袤无垠的黑土地,那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春天,大地复苏,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夏天,绿树成荫,清凉的微风让人陶醉;秋天,金黄的麦浪翻滚,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冬天,银装素裹,冰雪世界宛如童话王国。还有黑龙江的人,那些曾经一起生活、一起奋斗的伙伴们,他们的情谊如同陈酿的美酒,越久越香。在黑龙江的那些日子,是他们人生中宝贵的回忆,那些一起经历过的酸甜苦辣,都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心中。

这几年,人员的流动依旧没有停止,只不过方向发生了一些变化。也有黑龙江人去山东发展,定居。就拿我身边的人来说吧,我三弟家的侄子,那可是个充满活力和闯劲的年轻人。他大学毕业后,听说山东的发展机会多,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山东的征程。初到山东,他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没有退缩,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一家学校里站稳了脚跟。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在山东买了房子,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我的外甥也是如此,他对山东的文化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选择去山东求职。毕业后,他决定去山东任教,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当地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还有我的同学,他们也在山东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拼搏奋斗,有的成为了企业的骨干,有的自主创业取得了成功。他们在山东买房子定居下来,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东和黑龙江两个省的人就像是亲密无间的兄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人。这种深厚的情谊,不会因为地域的距离而疏远,反而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深厚。无论是山东人在黑龙江的经历,还是黑龙江人在山东的奋斗,都成为了连接两个省份的纽带。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两个省份的人会继续携手共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宝东县满是喜庆的氛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响后的硝烟味,还有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的美食香气。玉珍坐在屋子里择菜,冬日的阳光暖烘烘地洒在身上,给她的周身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这时,三弟哼着那首老掉牙的小曲儿,背着手从外面晃晃悠悠地走进来,嘴里还嚼着一颗刚从集市上买来的糖果。他在万丰开商店做生意,当过保险公司业务员。

“二姐,忙着呢!”三弟扯着嗓子喊道,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兴奋劲儿,打破了小楼里的宁静。

玉珍抬起头,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透着温柔:“老三,你这是去哪儿溜达了一圈啊?一大早出去,现在才回来。”

老三拉过旁边的凳子,一屁股坐下,兴致勃勃地说:“就在县里转了转。好家伙,到处都是人,可热闹了。对了姐,跟你说个事儿,我买好票了,过两天就去山东我儿子那里。这一年到头在外面,就盼着过年能跟他们团聚,抱抱我那宝贝孙女。上次视频,她还奶声奶气地说想爷爷,可把我想坏了。”说着,老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里满是对即将到来的团聚的期待。

玉珍停下手中的动作,感慨地说:“是啊,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天地要闯。我那二小子,跟你儿子一样,师范毕业就去山东教书了,好在都安稳下来,也成家了。咱们这心里,也算是落了地。记得送他去读书的时候,他还背着个小书包,满脸好奇,没想到一转眼就成了家,在那么远的地方扎了根。”

老三点头如捣蒜,附和道:“可不是嘛,咱们供他们读书多不容易,好在都有出息。我儿子说,以后过年要带着媳妇孩子回老家来待几天。我孙女可机灵了,视频里看她又长高了,我都好久没见着真人,怪想的。上次她过生日,我给她买的那个娃娃,她可喜欢了,天天抱着。”老三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娃娃的大小。

玉珍笑着说:“那可真好,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才像过年。我二儿子也要带着媳妇孩子回来省亲,我这几天天天掰着指头数日子呢。对了,老三,你去山东打算待多久啊?”

老三挠挠头,思考着说:“我还没想好,反正多待些日子,陪陪他们。工作了以后时间少,平时很难见上一面,我想着趁这次多住些日子,帮他们做点家务,也好好享受享受天伦之乐。二姐,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都跑那么远呢?咱们当年可都守在老家,没出过远门。”

玉珍轻轻叹了口气,耐心地说:“时代不一样了,孩子们有他们的想法和追求。外面的机会多,他们想去闯闯,咱们做父母的,也只能支持。只要他们过得好,咱们也就放心了。想当年咱们守着老家的几亩地,日子安稳但也平淡。现在孩子们有更好的条件,出去见见世面,也是好事。”

老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也是,他们在那边当老师,教书育人,也是好事。就是一年到头见不着面,心里空落落的。每次挂了电话,总觉得家里空荡荡的。”

玉珍安慰道:“现在交通方便,想他们了随时能去看。等过完年,我也琢磨着去山东看看我儿子一家。坐个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不像咱们年轻那会,出个远门可费劲了。”

这时,纪万林从屋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提前买好的春联,笑着打趣:“你们俩在这儿聊啥呢?聊得这么起劲儿。老远就听见老三你的大嗓门了。”

玉珍笑着说:“正说孩子们呢,老三过两天去山东看儿子,咱们二小子也快回来了。你买的这春联真精神,今年过年肯定更有年味。”

纪万林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那可不,我挑了好久,就盼着孩子们回来,贴上春联,热热闹闹过个年。这春联一贴,喜庆劲儿就全来了。”

三四个月后,老三从山东回来了,刚到家没多久,就提着一堆礼物往玉珍家走。一路上,他碰到熟人就热情地打招呼,还不忘分享在山东和家人团聚的喜悦。

“二姐,我回来了!”老三走进房间就喊,声音里带着旅途的疲惫,但更多的是满足。

玉珍从屋里迎出来,笑着说:“老三,这么快就回来了,在儿子家待得咋样?看你这满面春风的样子,肯定过得不错。”

老三满脸笑意,兴奋地说:“好得很!我那孙女,都快认不出我了,长高了不少。一家人在一块儿,热热闹闹的,就是时间过得太快。每天早上我带着孙女去买菜,她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可招人喜欢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吃着水果,那种感觉,真是没法说。”

玉珍说她二儿子一家在这过的年,早就返回山东去了。“他们走的时候,我心里空落落的,不过想着他们在那边过得好,也就安心了。”玉珍脸上闪过一丝不舍,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

正说着,外面传来汽车的声音。玉珍的大儿子带着媳妇孩子回来了。

“妈,我们回来了!”大儿子一下车就喊道,声音在小院里回荡。

玉珍快步迎上去,眼里满是欢喜:“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路上累不累啊?这一路开车辛苦了。”

大儿媳笑着说:“妈,不累。孩子一路上就盼着回来见爷爷奶奶呢。这几天天天念叨着要吃奶奶做的红烧肉。”

玉珍的大孙子一下子扑到玉珍怀里:“奶奶,我好想你。我在学校里可听话了,还得了奖状呢。”

玉珍紧紧地抱着孙子,眼眶有些湿润:“奶奶也想你,我的乖孙子。奖状呢,快给奶奶看看。”

这时,老三走过来,逗着玉珍的大孙子:“哟,这小家伙,又长高了。上次见你还没这么高呢,是不是在学校偷偷吃了好多好吃的?”

大家有说有笑地走进屋里,玉珍和老伴忙前忙后地准备饭菜。厨房里,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夹杂着欢声笑语,满是温馨。玉珍熟练地切着菜,老三也时不时地搭把手,大儿子和儿媳则陪着孩子在客厅里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

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欢庆。

老三举起酒杯,感慨地说:“今年这年,才像个年味儿,孩子们都回来了。看着这一大家子人,我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玉珍的大儿子笑着说:“三舅说得对,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回来,过年就该一家人整整齐齐的。这次回来,就多陪陪爸妈。”

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分享着这一年的经历和趣事。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儿,大人们则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玉珍听着孩子们的讲述,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眼中满是幸福和满足。

我是回哈市过的春节,春节后继续过来居住办低保。这天我就在场,我和纪万林那点恩怨早就烟消云散了。回想起过去的矛盾,现在看来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这团圆的氛围里,那些不愉快的记忆都被温暖和亲情所取代。

高氏兄弟的老家就在山东,他们没有返回去,而是扎根定居了。而我们的孩子们都要往关里跑,去追寻他们的梦想和未来。也许这就是生活,不断变迁,但亲情永远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无论相隔多远,都割舍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