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慕南确实很看好江海天,不惜假冒姗姗的表哥来鼓励,能给姗姗找点麻烦与不痛快,他就挺痛快。
“原来是表哥”江海天立即拉近关系地称呼。
“你追到手再叫吧”方慕南摆摆手,又告诉了江海天姗姗的职业,还有家庭住址与工作地址。还告诉了江海天自己的电话,并要了江海天的电话号码。他还有点私人问题想要请教下这江海天,虽然江海天比他小,但所谓达者为先,人家在让两个女友和平相处方面明显比他有经验、有办法。现在时间、地点不太合适,方慕南决定哪天再约江海天私聊。
“你可一定要追,别只是为了刚才耍嘴”方慕南最后又叮嘱了江海天,还怕这小子只是光说不练。
白羽裳一直跟着方慕南,直到方慕南与江海天谈完。离开草桥亭后,白羽裳忍不住有些好笑地看着方慕南,道:“我觉着姗姗只是个小女孩儿,还是小孩子心性,你何必老跟她一般见识,跟她置气呢”
“我也还一直保持着童真呢”方慕南开玩笑地笑笑,正经道:“那是你没见过她怎么烦我,我对这小丫头可是深恶痛绝。”
“哦,她怎么烦你了”白羽裳表现得很有兴趣地问道。
“算了,不说也罢”方慕南其实是懒得讲述。
“气死我了,都什么人啊”姗姗走出老远,仍不解气,胸中满是气苦与气闷,小胸脯具烈地起伏着。从方慕南那儿得来的是气苦,从那个叫江海天那儿得来的是气闷。
“姗姗,等等我,你走那么快干嘛”乔依从后面追了上来。
姗姗停了下来,转头回望了一眼,见已走出草桥亭外颇远,便停下来等着乔依。只是跟过来的只有乔依一个,方慕南与白羽裳都还在原地,并且方慕南还跟那个江海天不知在说什么。
“哼,肯定是在说我坏说”姗姗想不到那两个人能说她好。
乔依终于跟了上来,向姗姗道:“姗姗,我觉着你刚才有点儿过分,人家说喜欢你又没错,你还骂人家”
“喜欢个大头鬼,我才不信呢”姗姗不屑道,“那小子那么花,根本就是随便说说调戏我的,不骂他骂谁”
乔依叹道:“我倒觉着挺浪漫的,挺像电影里的情节,至少有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儿大声说喜欢你”
她又不由想起了方慕南,以及与方慕南的关系。顿了下,想及那个江海天明明已经有两个女朋友了,还跟姗妯表白,确实不能让人信服,又叹道:“你说的也是,我也觉着他不是认真的”
第六十二章兵家伍子胥 永生各有路
第六十二章兵家伍子胥永生各有路
方慕南走出草桥亭后,却没有去追乔依和姗姗,而是带着白羽裳往另一个方向而去。看着乔依在那边望过来的疑惑目光,他拿出手机给乔依打了个电话。
“喂,小乔,我们就不过去了。你也看见了,我跟姗姗是合不来的,过去也只会吵。”
“那,好吧”乔依的语气带着些失望和不舍,却也知道方慕南说的是实情,而这种情况下,她也不好多作强求。毕竟她现在跟方慕南的关系是“普通朋友”,不好拿另一层的亲密身份去央求。
“那就这样,再见”
“再见”
乔依接电话并没避着姗姗,而姗姗的耳力也很好,乔依跟方慕南的通话她全都听得清楚,一字不漏。待方慕南挂了电话,姗姗气愤地“哼”了一声,道:“不来就不来,谁还稀罕他了”
离开万松书院后,方慕南接下来带白羽裳游览了八五年西湖新十景的“吴山天风”和“玉皇飞云”。
吴山是西湖南山的群山之一,属天目山脉的余脉,延伸进入杭州城区的尾部。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西南边界所在。由紫阳、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丘冈,总称吴山。
吴山并不高,最高处只有九十四米,但由于插入市区,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上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吴山天风”即由此而得名。这里也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中的“吴山大观”所在,现自然也被“吴山天风”所覆盖代替。
相传,春秋时吴国相国伍子胥的墓便藏葬于吴山中。因此,吴山的得名,也有说是伍子胥的缘故,讹伍为吴。这一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山上建有伍子胥的祠庙却是不假,叫作子胥祠。
伍子胥乃是春秋时期着名的军事家、谋略家,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很多。便连兵圣孙武亦是由伍子胥发现其才并推荐于吴王的,着名的专诸刺王僚亦是伍子胥为当时还未做吴王的吴王阖闾所谋划,被誉为史上四大刺客之一的专诸亦是由伍子胥所推荐。
据传,伍子胥还曾是十大名剑中龙渊剑的其中一任主人。而十大名剑中的另一剑鱼肠亦与伍子胥有关,专诸刺王僚时所用之剑便是十大名剑中被称为勇绝之剑的鱼肠。
除了以上身份外,方慕南知道,伍子胥还是一位兵家的修士,是兵家大圣。福寿洞天中,陈抟所留下来的许多典籍中,亦有专门介绍历代修士中的大成就者。其中春秋篇中,便列有伍子胥的名字,并且对伍子胥评价颇高。伍子胥亦着有兵书战策伍子胥十篇并图一卷,但不幸失传。
兵家亦同儒家一样,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长生与超脱,而就是为了彪炳青史的功业,为了名动天下,万古流芳。在这一方面,兵家与儒家的目的是相同的,且同样是修的入世法,只不过一文一武,最大的追求亦是“平天下”。
这文武二家,目的虽非求长生,但亦有长生之手段。他们修行有大成就者,亦能转世投胎而灵识不灭。最高的成就是名显万世,永远活在人心中。
永远活在人心中,这并不是一种比喻与形容,而是真的活在人心中,活在知他们名与事者的念头中。只要有人知他们的名与事,他们便永远英魂不灭。这种手段,也是一种愿力的凝结与运用,在众生的信念中重生。
这种长生,是一种低层次的长生,也不是真正的长生。如果世界毁灭,所有的人都死亡,他们留下来的名与事、传承全部被摧毁殆尽,他们也一样不能幸免,要灭亡。但道家的长生却不同,道家的最高修行境界是炼神还虚,这个虚就是无,是没有。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会最终毁灭,但唯有虚不灭,也不会被毁灭,因为虚就是无,本来就没有的,要如何去毁灭。
道家认为,一切都是从虚无中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