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3(2 / 2)

反正一席话说了将近一个多时辰,这才将听的有些目瞪口呆地张天星赶去了自己母亲那里,这些日子张弃自己也不怎么好过,自从圣旨下了以后,后宫的女人们也让他郁闷的够呛,兴庆公主的母亲是纯妃曲兰,这些日子都是以泪洗面,已经到皇后哪里哭诉好几次了,兴庆公主在皇后那里也是心肝宝贝一般,两个女人把张弃闹的实在有些心烦,其他几个妃子听说儿子女儿的以后也得在北方呆上六年,虽然子女还小,这日子还远,但想到自己的子女将来要到北方吃苦受累,刚有了子女还没等高兴几天的众女一个个的都是愁眉不展起来。

圣人说的好,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教诲,让中原人恋占故土之余,民族的凝聚力也变得前所未有,但有好处自然也少不来坏处,冒险精神以及后代的独立生存能力都被最大程度的削弱了下来,中原历代王朝都是实力强大,但却一直扩张缓慢,这方面的因素是主要原因,连掌权的朝臣和皇帝都觉得人不犯我,我必不犯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还有什么话好说的呢。

要是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当儒家思想发展到了极致,任何变革维新都变成了破坏祖宗成法,作什么事情之前都得想想是不是符合圣人言语,稍微想要动一下都要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在优势之下,想要发动侵略都被以圣人教诲阻止的时候,外族的入侵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历史证明,被动防御永远都是处处挨打。

说的有些远了。不管后宫的女人怎么闹腾。这事反正是就这么定了下来,过完年后,还是天寒地冻。人踪断绝的时候,两千禁军护卫着到北方上任的兴庆公主一行人,在众多人等相送地情况之下,上路往北方而去。

大燕四年就在这样突兀出现地一场风波中落下了帷幕,留给朝廷百官的是对大燕前途的忧虑,留给普通百姓地却是帝国辉煌的胜利和到北方去,就能有自己的牧场。就能发家致富的传言。

大燕五年却平静的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除了在朝廷明文发布的邸报上,还能时常看见,帝国在伊兰和大燕地边境上建立了一个共管城市,大燕更是将道路修道了草原上面,从大燕顺州到伊兰的道路已经快要建好,一部分已经开始通行,大燕在伊兰的大军大多回到了自己的驻地,除了留下了一些军队帮助伊兰剿匪之外,一些喜欢追逐利益的商人开始从通过伊兰,再次向西面行进,一些沿途的小国通过这些商人或是怀有特殊任务的密谍传回了国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的同时,一些独具异域风情的故事和传说也在大燕国内流传了开来,人们开始知道,大燕并非是整个世界地中心。伊兰西面还有那么多的国家,也知道了西面有那么个翻译过来就夜月的国家,人们都是不穿鞋的,而且是信奉的月亮女神,据说那个国家有些象神仙一样的巫师,能呼风唤雨,比中原地道士还厉害的多

虽然帝国西北的消息很多,但对于南面的后楚。这一年来却是相安无事,两国都是按兵不动,好像大燕已经失去了南下的兴趣,将自己的重点放在了内政以及伊兰上面,两国的商旅来回不断,伊兰的使节更是一波接这一波地来到大燕,从严格意义上讲,伊兰虽然建国日久,但还停留在了奴隶制国家的层次上面,还没有彻底摆脱部落形式的体制。

来到大燕的使团一来是想着在大燕借鉴些治国经验,这二来,大燕的军队雄冠天下,建制完善,站立强悍,使伊兰人疑惑的是,大燕的军队从人员构成上来看,根本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经过多方查探以及从和燕军将领们的谈话当中,可以知道,构成燕军主要战力的正规军人,却大多出身农家,草兰人自然不包括在内的了,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天生就是好的战士,让伊兰人惊奇的是,就是这些放下耕具的农夫,到了战场之上,怎么也看不出来半点的淳朴和农人特有的忠厚老实。

也难怪伊兰人如此惊讶,伊兰本国的军队构成及其复杂,一部分是各个贵族的私兵,这些兵员来源大多是世袭的武人世家,也算是伊兰本国军队的主力,二来就是一旦有了战争,从各个贵族领地上面抽调出来的奴隶,战力低下不说,连装备也不齐全,士气上就更别说了。

这些使伊兰人感兴趣的事情促使伊兰不断派出专门的人员到大燕,希望能从中得到些对本国军队有帮助的东西,经历了这许多年的战乱,使伊兰的贵族们深刻的意识到军队的重要性,在伊兰战争结束,国内基本稳定了之后,伊兰摄政公主阿特兰妮更是亲自来到大燕都成永安,希望大燕朝廷能派出专门的军中将领到伊兰,帮助伊兰训练士卒,改革军制,当然,这些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伊兰公主阿特兰妮再次承诺,伊兰将是大燕永远的朋友和属国,除了保证年年上交大燕足额的贡税以外,还愿在伊兰划分出些地区,作为燕人的聚居地,国政上将于伊兰人一视同仁。

看到这些条件,却是让张弃再次对自己这个名义上的妃子刮目相看,这样的眼光魄力,放在华国,难保不能作一个美女外交家嘛。

第六卷江山如画 第一百一十四章 发展

大燕六年,后楚皇帝叶贡病逝,其长子叶踆继位,这几年后楚先后平定了水西州和麋州,占据了化州大部分土地。

大燕三年的时候,川州节度使李禄将后楚派到川州的使者李潜献给大燕,后为大燕所斩,随后,川州降附,后大燕攻泉州三府,后楚大将齐朔连战连败,弃沿江府及童庆府退守壁陵,失了霍山屏障,又无歧角截断楚军退路,齐朔无奈之下,率军再次退后,在炉桥与燕军一场大战,损兵过半之下。幸有舟船之利,率两万残兵狼狈逃回后楚。

大燕四年,后楚摄于大燕兵势,乃遣使者求和。愿与大燕划江而治,且对大燕陈臣纳贡,此时大燕也无南下的意思,于是两国议和,后楚每年向大燕进贡金银粮食若干,并为大燕属国,这才算安宁了下来。

到了大燕六年的时候。大燕和后楚之间已经显出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南方历来都是富庶之地,后楚建国之初。还能锐意进取。大将军温辙带兵四处征伐,不仅将其它几洲的军队打的节节败退,就连本来叛乱的南方九姓夷族也被后楚大军平定了下来。在民政上面,后楚联结地方大族世家,打压一些不服后楚统治者,再加上南方官吏虽然贪渎,税赋虽然重了一些,但比之大宋的时候却要轻上许多,百姓的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北方又有夏河天险在,后楚的政权在南方是越来越稳固。

但到了后来,后楚皇帝叶贡任用孙昆,任道远等倭臣,在几人在朝中排除异己,在地方搜刮民财,怂恿后楚皇帝扩建宫室,因为连年战事,国库存银本就不多,朝臣群起反对,这孙昆在聚敛钱财上倒是一把好手,竟是劝告皇帝叶贡,学那前宋,将一些低级官衔明码标价来卖,叶贡虽然年老昏聩,但在这件事上却也知道一旦如此,难免重蹈前宋覆辙,顿时将孙昆训斥了一顿,罚了他半年地奉新,孙昆哪里甘心,和户部尚书任道远等一商量,又给叶贡出了个注意,不如勒令地方大族乐输,地方上本来就是这些大族的天下,官吏的任免之权虽然在朝廷手中,但实际上地方大族在州府的势力之大比之前宋有过之无不及。

所以几个人地注意就是干脆将地方上从六品下官员的任免之权放给出价最高者,以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