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3(1 / 2)

是一个真正属于“市民的城市”。另一方面,外邦或下属的行省对古罗马就只有无力的拜服感,古罗马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水平之高在那个时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城市”让每个外邦人感受到的就是震撼建筑的震撼,图景的震撼,城市生活与文化的震撼。“斗兽场矗立的时候,罗马也将存在”任何古罗马的敌人在目睹了古罗马不可思议的建设和斗兽场赤裸裸的力量与杀戮后,内心都会认同罗马是不可战胜的,不敢再对残暴统治兴起半点反叛之心。

古罗马城市是一个具有话语能力的空间媒体,它令城市之内的市民疯狂,令外城市之外的敌人恐惧。古罗马第一次把城市文明的迷人之处展现在蛮荒的世界面前人口聚集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只有空间和公共生活巨大繁荣,那种令市民欢呼,令外人震撼的力量,才是城市概念的根本,也是古罗马人让城市变得伟大的秘密。

不过,这些西蛮子最令我敬佩的还是他们的排水系统,罗马人修建了古代世界最为宏伟的下水道,便是由伊达拉里亚人于公元前为罗马兴建的马克西姆下水道。伊达拉里亚人于公元前八至六世纪在意大利中北部盛极一时,罗马的兴盛使得他们最终被吸纳到罗马帝国之中。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挖掘了排入台伯河的下水道,其主于道宽度超过十六英尺,尔后又为罗马人扩建。下水道的七个分支流经城市街道,最终汇入主道马克西姆下水道。暴风雨来临时,下水道被流水的巨大冲力清洗于净。罗马学者普林尼将其誉为罗马“最引人瞩目的成就”。直至建成两千五百多年后,该下水道在二十一世纪的罗马仍在投入使用。

而在华夏大地上,哪怕是到了步入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我们那排水系统,简直就是完全不敢有的奢望,在城市中随处都可见的新修路段,哪怕是刚刚铺好地砖的人行道,有可能第二天就被挖开了。

为啥自然是为了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多么温馨而又扯蛋的理由。在人行道下,众多横着的各种管线分属于各个管理部门,在施工、维护多个方面各行其是,凌乱浪费,经常见到同一路段不停地被这个部门挖开、埋上,不久又被另一部门再次挖开。

中国的排水系统并非学自西方,而是学习了苏联老大哥,由老大哥的人手把手建造的排水系统,然后复制往华夏大地,这种排水管道大约是专门给人爬的,反正我就没见谁敢真钻进去,甚至当年我还在生活过的城市里见到只比腰粗不了多少的排水管道,这样小口径的排水管道所带来的影响就是,我们那地,小雨绵绵当无事,大雨滂沱当泳池。

记得当年看到新闻播报,北京被淹了,当时终于让我也有了一种成就感,想不到北京人也会跟我这样的小城镇的人,拥有一样的遭遇。

616 13:22:398223261

第五百八十五章 论公共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而整个华夏大地上,很多现代化城市,表面光鲜,但只需一场大雨就能现原形。唯有青岛老城从没被淹过。就是因为当年的侵略者德意志因为当时的青岛卫生状况很差,没有地上水管,更没有下水道。德军初来乍到,水土不服,经常发生肠炎。德国人认为大肠杆菌和痢疾流行,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土壤和饮用水污染、居住环境的拥挤。也就是这个时候德国人认为下水道对他们有战略意义。按照和清政府的租借条约,德占青岛九十九年。所以德国人完全是按照使用一百年的设计标准来铺设下水管道的。

这一切,都让我也深有感触,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生活在下水道奇缺,污水经常肆意流动,甚至就连化粪池的水都能溢到街面上臭气熏天的城市里,天天吃着地沟油炒的菜,喝着防腐剂的饮料,炖着硫磺熏过的银耳莲子羹,看着邻居家的孩子快乐的喝着三鹿奶粉。

闻着空气中那分辨不出味道的雾霾,在内心羡慕着北上深广那能叫得出名来,品味出小资情调味道又或者是涮羊肉味道的雾霾,可比我们这里的土腥子味强多了。

让生在那个时代,长在那个时代的我已经麻木,最多也就是上网吼吼,发泄心中的不满,但是现在不同了,我来到了这个无污染无化学合成制品,没有防腐剂,孩子也不需要被强迫灌掺着各种鬼玩意的奶粉的时代。

而且我还是帝王,为什么不做一些有益于百姓,有益于华夏民族生存繁衍的事所以,我自然要做出改变,早在韩城县的时候,本公子就已经开始在做了。

可以这么说,韩城县是整个华夏大地上,公共设施最完善的地区。不但有公共厕所、公共浴室,更有供老百姓们休息聊天,小孩子玩耍的公共广场,还有那价格偏宜而又公道的韩城县全聚德大剧院,而且,新建的韩城县城是没有城墙的县城,其街道底下是巨大的可以三个人在里边并排直立行走排的大型排水管道,经过了一个物理法污水处理中心过滤之后,将过滤过的生活污水排进黄河。

嗯,这是没办法的事,其实也就是几个巨大的,比游戏池还大上好多的池子,专门阻拦各种杂物,沉淀泥沙。没办法,我所能做到的只有这样。

我可不懂怎么建设污水处理厂,毕竟那玩意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不论是我所在的县市甚至是大型企业都没见过,而且他们的工业用水也全都直接排进河沟里边,环保部门就像是一群不倒翁,除了脸上有笑容之外,就不知道他们于过啥事。

就是后来,说是要检查全县的工业污染的时候,我们去监督检查,才看到这样的玩意,也就是几个大池子,污水从一个池子流进外一个池子,然后再流向另外一个池子,最后排进河沟里。

当然,二十一世纪的物理法处理工业污水还有一些什么微孔滤机,离心机,电动抽水机啥的。我们可没有,只能依靠水池的高低交错来使废水流动以格栅、筛网阻拦杂利,然后由其自己慢慢的沉淀、沉砂。反正那七个超大的池子,由着它慢慢的沉淀之后流进黄河就行。

但是至少化粪池将最污染环境的东西都给容纳了,并且还变成了极好的有机肥料,绝对是这个时代的一大创举。

华夏古代也是有排水系统的,而且在大城市里边,也是相当的完善。古人在城建中,一直重视下水道建设。下水道最早在殷周时代的宫廷就有了,到汉魏六朝时期,主要城市普遍都设置,有时甚至用陶管作下水管,十分规范。

反正我记得在网上曾经看到过资料,说是有人曾经去参观过江西赣州这座古城留存至今的一项世界城建史上的奇迹:修建于公元九百多年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对比当今处处内涝,更感叹先人的智慧。

福寿沟系古代水利专家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一零六八年至一零七七年任虔州赣州古称州时主持修建的赣州古城排水系统。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分,主沟总长达近十三公里,共有六个出水口,三个排入章江、三个排入贡江。福寿沟至今完好畅通,仍是赣州居民日常污水排放的主要通道,还保持着古式砖沟墙、条石盖板结构。

当年,刘彝根据赣州城地势,采用明沟与暗渠相结合方式,与城区池塘相串通,然后通过城墙下面的2个水窗,将废水分别排入章、贡两江。这一排水系统形成了古代赣州城内“旁支横络”、“纵横行曲,条贯井然”、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对改善城区环境卫生、居住条件起了重要作用。这个系统同时组成了排水网络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库,以调节暴雨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平时还可利用污水养鱼种菜,是赣州市城市建设史上最早的污水综合利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