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都五岁了,”燕莲想起当初自己一看到实儿那样子,不免有些唏嘘。
“就比我家大宝小一岁呢,”应巧梅笑着回答说。
“叫表舅舅,”辈分这东西在她眼里,就两字能形容:混乱。她是永远搞不清这一层的关系。
“表舅舅,”实儿乖乖的叫出口,心里却在狐疑,这俩舅舅为什么那么小呢
“乖,带两个小舅舅去玩吧,”燕莲见几个孩子都有点拘谨,就伸手推推实儿说道。
“好,”在燕莲的培养下,实儿胆子还是蛮大的,至少他见到人,不会很害羞,落落大方的。
实儿抓起大宝跟小宝的手,一边走,一边问:“你们识字吗”
“不识字,”开口的是大宝。
“那会写吗”实儿根本不懂写跟认是相连接的,所以才这么问的。
“不会,”两个孩子异口同声的回答着。
“我教你们识字,好不好”实儿乐呵呵的问道。
“好,”两个孩子拘谨的很,都听着实儿的。
“二嫂,燕莲,这实儿识字”应巧玲惊奇的问道。
这乡下人家,谁家会让孩子念书认字的,这不说别的,就那纸笔的银子就得好大一笔,谁都不会舍得的。更何况,孩子认字,还得送学堂去,那又是一笔银子,加起来,一年可不少。她是压根儿没想过让自己的儿子念书认字。
在她的心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嗯,识的一些,”谢氏笑着说:“他还小,不用送学堂去,就废些笔墨,他学的认真,也就由着他了”更何况,那些笔墨都是人家北辰傲送的,他可不差这些。
“啊哟,真是有出息,咱们村识字的人,屈指可数的,”应巧梅羡慕的说:“二嫂,还是你有本事,这识的字就是不一样,当初家里人的名字,都是你给取的,如今还能教实儿认字,可真是有本事呢。”
她记得自己小时候的名字,就跟村里那些姑娘一样,土土的。还是二嫂来了之后,说喊这名字拗口,又给燕莲取了那么文雅的文字,才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的。之后,文博也好,燕春还是巧玲,这些名字,都是二嫂给取的。
也就她家的名字文雅好听一些,其余人家的名字,不是根儿就是树儿墩儿的,没一个好听。
“呵呵这也就教一些常用的,”原本谢氏想说那不是自己教的,可看到燕莲跟自己眨眼就,就顺着她的话往下说了。
“大姑姑,喝茶,”燕秋穿了一身桃红色的罗裙,妇人发鬓上,挽了一支银簪子,旁边缀一朵黄色的绢花,不仔细看,还真不知道她是乡下的。
“都大了,大姑姑都认不出来了”自己这几年没回来,这二哥家的人,都大变样了。
应巧梅也就在这边聊了几句,还不等谢氏开口留饭呢,应燕春就过来喊人了,说是奶奶在骂大姑姑不回去帮忙。
“你奶奶混了一辈子,就生了这么个好女儿,”谢氏看着应巧梅离去的背影,跟燕莲嘟囔着说道。
“大姑姑人那么好,以后会有福气的,”孝敬老人的人,都会被人尊敬的。不管应巧梅人怎么样,能一如既往的照顾病弱的婆婆那么多年,可见她的性子有多好了。
两个儿子被她教的也不错,这日子,也就这么过过了。
在乡下,能得到婆家的认可的媳妇,那才是真正幸福的。
应巧玲出嫁,别有燕秋那么风光,毕竟她家的院子里,还有一个应燕荷。虽然应燕荷出了小月子,但是这晦气还是在的,朱氏放下狠话,要是她今天敢出来坏事,就让她滚出应家去,一辈子都别进应家的门。
这么一来,不管应燕荷的心里有多少的鬼主意,也只能歇在心底了。
燕莲跟应家人是断了关系的,是不可能去的。但应翔安一家虽然是分出来的,但还是应家人,所以一家人除了出嫁的燕秋之外,都去了。
“唷,巧玲她二嫂来了,”开口招呼的人是应巧玲出嫁的婆家亲戚,也是嫁在古泉村的。她原本就是个尖酸刻薄,看不得人家比她好的主。一直都眼红应家二房发达,可人家做自己的事,她也没拿捏的借口,所以心里一直暗暗的妒恨着。
这一次,自己娘家人娶媳妇,她是争了好久才来接新娘的,这一次啊,她可不会好好的放过谢氏。
凭什么她嫁的就那么好,得了村里头一份的好。
“巧玲,”谢氏知道开口人的性子,也不想跟她多纠缠,拉着方氏一块儿进了屋,是来给巧玲添嫁妆的。“二嫂恭喜你了,”
“谢谢二嫂,”巧玲羞红着脸,低声回答着。
“巧玲啊,你家二嫂四嫂如今可不一样了,这新屋盖的,那是赚到银子了。今日添妆啊,肯定亏待不了你的,”人家有意无意的挤兑着,那语气,可真让人不喜欢。
“啊呀,还是大婶子看的清楚,我这二弟跟四弟家,如今可不一样了,”杜氏心里有很多无法说出的苦涩。被婆婆为何,燕荷只能关在屋子里,连饭都没得吃的,婆婆怕沾染了晦气,就是不让她出门,连门也不许开,更不许自己送吃的。
只有等应巧玲出门了,才能给她送吃的,弄的她心里火气万分。而她想让杨娇儿带着孩子陪着燕荷,至少这样的话,燕荷不是一个人胡思乱想。可那杨娇儿抱着孩子,傲娇的说她要看热闹,理都不理自己,这让她恨的快呕血了。
如今,看到谢氏跟方氏走了进来,嘴角带着笑意,那笑容就像在讽刺她似的,弄的她忍不住的呛声想要找茬了。
“人家燕秋出嫁都是地啊,银子的,还有金子呢,这小姑出嫁,想必也不会吝啬的,不知道我说的是不是啊,燕秋她娘”有杜氏搭讪,人家就更起劲了。
谢氏见自己忍着,人家更来劲了,就不客气的质问道:“我家燕秋出嫁是她姐姐给的银子,这燕莲都出了应家了,难不成,让她拿一百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