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90(2 / 2)

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

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以及数不清的战火。

函谷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

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

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时候。也在这个地方

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有许多名篇流传于世。

所有这些信息,都在李小龙脑际一闪而过,但是他并没有刻意去留意那些不时出现的古迹遗址,而是谨防逃敌的埋伏。

从谷口到这里大概有十几里了,依然没有追上敌人,而且也一路顺利,但是现在路途越来越难走了。

不仅是道路崎岖,道路两旁怪石林立,而且是道路变得非常狭窄,只容一骑通过。

这样的地方,除非是傻子,否则没有不设伏阻拦追兵的道理。

这条窄窄的通道,两边几十米的高坡,道路蜿蜒,崎岖狭窄,空谷幽深,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果然是人行其间,如入函中。

看到如此险境,饶是李小龙英雄虎胆,也是头皮发麻

而且他知道,这是唯一的一条通道,全长竟然有三十里

只要一进去,基本上就是不胜则死

冲到中间,即使想回头,都没有可能,在那样狭窄的地方做回头的动作,无异于自寻死路。

而且中间既然狭窄,也没有可能作大规模的调整部署,也就是说,当先锋的,就是从头到尾,三十里路,全部打头阵

李小龙立即作了调整,让一个铁甲排打头阵;第二梯队还是一个铁甲排;然后是第三铁甲排。

这是三千人中仅有的铁甲兵种,全部压上了第一线

然后,就是李小龙和他的卫队。

后面就是其余的士兵。

“进去”

李小龙下令,然后那些铁甲骑兵就挺枪跃马,进入狭窄的函谷小道。

李小龙进去的时候,前面的队伍已经渗入一百多米。

这时候,这听一阵箭弦响动,无数铁箭迎面飞来

这是追兵和逃兵的第一次接触战

李小龙这里也有流矢飞来,他挥起手中的双节棍将其磕飞,感觉到力量很大

李小龙放眼看去,原来前方都堵满了叛军。

他们有的我倒在地,施放大型弩箭;有的蹲伏在地,手中托着中型弩箭,恣意发射;有的站立,手中使用的是小型弩箭

李小龙心中恍然,怪不得力量如此之大

幸亏有铁甲兵在前,否则这一个回合就会死伤惨重

即使是铁甲兵,也还是造成了伤亡。主要原因是人有铁甲马没有

幸亏伏兵专心射人,如果先射马的话,损失还会更大

李小龙大喝一声:“速速前进,不让他们发射第二轮”

幸亏伏兵用的不是连弩,否则转移目标射马。就会造成更大的杀伤

前锋骑兵闻听命令,立刻冲锋,两个呼吸间,就冲进了敌人的弓弩手队伍,把那些趴在地上的叛军踩在脚下

蹲伏和站立的人,更方便行动。他们有的甚至发射出第二只箭

这些箭都是射马的,造成了十几匹马倒下

但是剩下的继续冲锋,很快就冲垮了这些弓弩手的队形。

一旦近身交战,这些弓弩手就只有被虐的份了。

天军铁骑呼啸而过,只剩下断臂残头。

看到前面依然有人逃逸。李小龙大喊一声:“全部杀了,一个不留”

他可不敢让这些人逃脱,否则下面的弓箭手集中射马,估计这些铁甲兵全都失去了作用。

接下来,追兵又遇到了三处弓弩手的埋伏,他们依样画葫芦,全部冲破,斩光杀净。不留一人

不过,三个排的铁甲兵,也是剩下不到二十人。其余全部折损

现在李小龙已经成为第一梯队,他的精锐卫士和剩余的铁甲兵形成一个团队,继续穿凿前进

刚才这一段路,虽然狭窄,还可容纳两三骑兵并进,死伤的敌兵、己方的死马、伤兵。都必须从道路上清楚,否则都成了阻拦。

为了保证道路的畅通。李小龙只好组织人手,都是力大无比的士兵。把这些死人死马,扔到函谷两旁陡坡上,大多挂在那里的突出的的岩石上,或者树丛中。

对己方的伤员,也只能暂时安置在谷旁的斜坡,等到战斗结束以后,再来寻找他们。

这也没有办法,带着他们走,不但又减少了一份战斗力,而且对他们也是更加危险,况且往来颠簸,还会加重他们的伤势。

又前行了大约二里多远,只见两旁怪石峭立,更加高耸,中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