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30(2 / 2)

彼得出发后,麦轲先对这个主洞穴观测了一番。

只见高阔处足有三丈高,看似天然形成,因为看不到斧凿雕凿的痕迹。

主体的空旷之处,长有百丈,宽足二十丈。

往前走了大约三十丈,赫然看到大厅两旁密密排列两排兵器架,上面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样样齐全。

在这些兵器的后面,麦轲竟然看到有十几条九节鞭整齐地挂在那里。

这可是麦轲的最爱。

他在这款软硬兼施的武器上没少花功夫,可谓浸淫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以至于教他的李师傅最后都甘拜下风了。

呵呵,那老头。

麦轲想起他认输的苦脸就是一阵痛快。

他可没少被师傅责打,最后终于报回了一箭之仇。

他见到这件兵器,不觉技痒,伸手取下一条,顺势一挥,五朵鞭花霎时盛开。

不错,功夫还没有生疏。

接着他左右盘旋上蹿下跳地挥舞起来。

只见一条黑影被飞舞的鞭踪团团包裹起来,呼呼的鞭声如同怒涛翻腾。

最后他背部着地,颠起二尺多高,让鞭子从背下呼啸飞过。

一直作了一百次方才意犹未尽地停止。

他曾经连续颠背五百次,勇夺全国九节鞭冠军。

起来以后,他不禁自嘲了一下。

人前还好,没人的时候,还是孩子气不断。

这时他已经断定,这个大厅一定是练兵场。

空间这样大,不但可以操练步兵,训练骑兵也没有问题。

随后,他又走向前面的小型洞穴。

发现这些洞穴有的有门,有的无门,有门的则有的有锁,有的没锁。

举目望去,一间没锁的洞穴里,都是一些衣物,家具等等。

他推开了一扇没有上锁的门,看到里面是成捆的兵器。

那些上锁的门里是什么呢麦轲心里不禁有些期待。

第1411章 收入前朝宝藏改

麦轲首先向离他最近的石穴走去。

到了门前,他攥住门上的锁 ,用力扭动,想把它弄断。

但是费了半天劲,却没有成功。

于是他掏出军用匕首,一下把锁削断。

推开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

他在外面等了大约有一刻钟,然后走了进去。

室内有桌椅床铺,显然是有人做事和睡觉的地方。

正中的大桌子上面,有一方莹白的玉石镇纸。

镇纸下面压着一张纸。

纸张上面隐约有字迹显示。

麦轲上前,揭开镇纸,看到那张纸比镇纸略大,露在外面的部分已经泛黄发脆,被压住的部分则依然绵白柔软。

那些字迹是小楷写成,虽然笔法不很优秀,却工整有力,似是出于武将之手。

仔细一看,原来不是只有一张,而是三张。

由于纸的质量好,所以薄如蝉翼。他先看看第一张,上面开头写的是“致到访者”。

看中间的内容之前,麦轲先到信的尾端看看是谁写的。

在落款处看到写信人是“李双喜”,跟名字在一起的是头衔和日期。

其中头衔是“大顺国皇帝麾下义侯威武将军南行特使”,日期是“大顺国二年三月初十”。

看来这是那位闯王的义子了。

麦轲对明末的历史知道不多,除了闯王义子以外,他的头衔、他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这些事情就一无所知了。

还是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原来李双喜到这里是受李自成的派遣。

一六四四年四月起义军攻占明朝皇帝的老巢以后,李自成随即在众人怂恿之下称帝。

而李自成自己,实际上比其他义军头领更清楚,他们已经是危机重重。

于是他秘密派遣最信得过的义子李双喜作为南行特使,由海路南下,做最坏的打算。

随行的除了三千最精锐的将士以外,还有大量的财富。

这些财富都是义军攻破明皇帝都以后,把皇宫里面所有财宝搬运一空的成果。

同时各位大将还以“追赃助饷”的名义,逼迫有钱人交出财富。

这些财富,也都大部分上缴给大顺皇上,被他一起运走。

财富的成分大部分是白银,还有黄金和玉石等。

皇宫里珍藏的艺术品,工艺品,图画,字帖等,也都占不小部分。

这些东西运到这里,都是为了装备军队,建立政权所预备的经费。

“近日忽闻父皇离京南迁,吾决意帅师抒急赴难此间珍宝等项暂时寄存于此。若来客有志同灭清虏,可尽意取用。若无此心,妄取一毫,则天必谴之。吾等同侪远至天涯海角,也必追讨之”

李双喜表达了这个意思以后,又叙述了其他两张字纸的内容,一张是说明他如何带领军队出去;另一张说明财宝在各个洞穴的分布情况。

麦轲首先拿起那种藏宝图,上面一共列出有二十二个洞穴,按天干地支顺序排列。

其中天干十个洞穴都是白银;地支十二个洞穴则是各种不同的奇珍异宝。

从当时主事人的心态看,最注重的也是银子,不但数量巨大,而且放在天字号洞穴。

麦轲虽然不是收藏家,对这些珍藏的价值还是略知一二的。

其中任何一件恐怕都是价值连城。

我就先看看这些都是什么宝物吧,麦柯想。

于是,他拿着那张联络图,走到地支的最后一个洞穴,上面有一个古朴的“亥”字。

根据他们的逻辑,这里装的应该都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和他走过的所有洞穴一样,这个洞穴的门上也没有锁,而是一个八卦图样式的转盘。

如果是常人,即使找到了这里,也束手无策。

这样的装置必须精通消息机关者,才能安全打开。

若是强行开启,即使能破门而入,里面的东西,也会尽数销毁。

麦轲没进特种兵之前,就和他师傅对这个中国古代的高科技应用有长时间的学习。

进了特种兵,这种机关消息学也是他们要掌握的本事之一,总不能到处都使用机枪大炮火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