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他是生不逢时,正好和麦柯对上。
丁善庆号自庵、养斋,道光皇帝赐字伊辅,时人称之伊辅公,瑚南青泉县人。
他是道光三年的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道光老师,州、光东乡试主考官,国子监司业,会试分校,顺天乡试同考,官光西学政等等官职。
在他的履职过程中,他“多拔寒,教人先行而后文”,教育思想以“体用兼行”为旨。
他的当官之路很是顺畅,官至侍读学士,授三品衔。
从道光二十六年起,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
到今天麦柯到来,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五年。
因为曾国藩从岳麓书院毕业,所以曾国藩一直以师长关系对待他。
但是曾国藩毕业的年头比丁善庆当山长那个阶段早多了,他本身又是朝廷一品大员,而且还是现任的,官职上也比丁善庆高多了。
丁善庆不过三品,还是史记录,早已经就卸任不在其位。
因此,虽然称唿上各自把对方高抬,实际上二人的真实关系,就是平辈论交。
别看丁善庆文人一枚,一生所为也都是文科管理一类的事情,他对军事的研究,却花了最多的功夫,而且着述颇丰
他不但对军事一类深有体会,还有一部长篇大论,把他的研究成果,都纪录了下来。
那部军事着作的名称就是左氏兵论。
丁善庆的这种军事才能,大概继承了家学渊源,盖因他的高祖丁福,就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封武德将军。
后世昌平,他的家族也就没有专业学武了。
不过到了丁善庆,情况大变。
时值乱世,军事才能不但变得非常重要,而且成了立身之本,保命之道。
因此,丁善庆担任山长之余,还督工修造战船,接济水师。
又成立恭武社,使学生参加操练和学习火器。
同时,他还主张坚守常沙,并遗书与其弟,让他发誓与省城共存亡,又命令他的儿子丁驯日夜巡查城防。
作为军事研究大家,他多次和曾国藩协谈,共同确定了对常沙的防守方案。
其它具体的布局不说,仅仅是岳麓山和常沙的互为犄角,二人就动了不少心思。
现在形成的布局是,岳麓山成了拱卫常沙的一个军事重镇
岳麓山本身,从山顶到山腰,从山腰到山脚,从山地到山前平地,已经被他层层布防,处处都是要塞式防御工事。
除此以外,他还建立了两条通道,一条明,一条暗。
保证不论在什么时候两处都能保持互相畅通无阻,随时准备在紧急时刻,增援情势危急的一方。
麦柯和羊种率领的羊家军,全员也是整整二十万,都是羊家军的精锐。
他们都是从差不多五十万大军中遴选出来的佼佼者
兵是精兵,将是强将
主要将领,都是羊家嫡系子弟
这些羊氏家族众人,羊种感到相当骄傲
我羊家子弟人口众多,需要多少有多少
这支大军突然出现,咔嚓一声,就把常沙和岳麓山之间的链接给隔断了
这还有赖于天军诡异的出兵方式。
这当然是灵犀一动的杰作。
只要你有了目的地,不管多少人,灵犀一动都能够把那些部队瞬间移动到指定地点。
敌人就是想防,也无从防起。
他们能做的,只有从天军到达那一刻起,和天军对垒
你如果力量强大,可以赶走这些不速之客。
如果力量不够强大,那就挡住天军的进攻。
如果比较软弱,那就等着被天军吃掉吧
麦柯不管这些,高声喊道:“天军大总管麦柯来访,求见山长,敬请惠允”
未完待续。。
第1361章 经世致用踪源〔大改〕
丁善庆这位山长,被麦柯的叫门所打搅的时候,正在忙。 更新最快
忙什么呢
当然就是他一贯所忙的事情。
因为岳麓书院门生众多,这些门生无论在满清朝廷还是在乡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也都是当代文人的一面旗帜,当然大小是不一样的。
因此,作为山长,丁善庆必须把这面旗帜坚持扛下去,而且让它高高飘扬。
如果是和平时代,这个还问题不大,反正大家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就行了。
但是如今,就非常困难了。
因为什么呢
因为岳麓书院培养出来的文人,如果成功,必定是岳麓书院的成功,好事都算在岳麓书院的头上。
如果失败呢这自然也有大部分责任,要算在岳麓书院头上。
现在连皇上都在两河战场被打得一败涂地,咸丰自己也靠替身的拼死掩护才得以逃得性命,在政治上失败得无以复加,岳麓书院的名声如何能够保全
但是,别人都能失望,都能放弃,唯独他这个山长不能
因此,丁善庆在呕心沥血,力图挽救危局
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那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所以,丁善庆格外繁忙。
幸亏他也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一天就是睡三四个小时的觉,也没有关系,照样每天精神抖擞
不但每天精神饱满,而且还保持了一副相当富态的面容。
毕竟忙是忙,可是他不愁吃穿啊
朝廷给的财政拨款很丰裕不说,他的学生,还真没有几个不是家财万贯的。
不过这些外在条件再好,如果不是他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也会让他瘦骨嶙嶙的
可是他却是真正作到了心宽体胖
这直接和他的学术素养有关。
宋明以降,程朱理学统治学术界,所有的文人,都是理学生。
理学生的追求,概括来说,就是六个字,叫做“存天理,灭人欲”。
这也是程朱理学的精髓,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