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45(2 / 2)

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知道一些东西而去格物,那么这个原则就成了当事人的一个小小的宠物,其成败得失就会无人关心,对社会也毫无影响。

因此,格物致知必须为社会所用,就是经世致用。

另一方面,经世致用如果没有格物致知所总结出来的结果作为指导,就成了瞎子走路,没有目标,不知道如何行走。

没有目标的行为,简直连动物都不如。

动物的所有行动,还都离不开自然本性的驱动。

人的行为,没有明确的、合宜的目标,甚至脱离了自然本性对他的约束。

哪怕造反的农民,也都给自己的造反行为找一些理由,何况更有理智的人,更何况最有理智的文人

因此,这些自我约束力特别强大的文人之一举一动,都必须有格物致知过程中得出的认识成果做为原则约束。

直接地说,经世致用必须后于格物致知;当然实践中,这是一个无限的循环过程。

因为这个关系,二者互为对方提供存在的根基,也为对方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

而在具体推行经世致用方面,丁善庆和曾国藩互相支持,相得益彰

对于曾国藩来说,治理国家,是最大的经世致用是最富挑战性的经世致用也是最敏感的经世致用

这个方面弄得好,可以升官发财;弄得不好,就会倾家荡产,甚至人头落地

对于曾国藩来说,他的生活就是如何当官

因此他对格物致知的依靠,在程度上高于任何人

而丁善庆,虽然也当过跟惯例知识分子有关的官,但是基本上是一个纯学术型的人才,因此他可以在格物致知方面,取得成绩,也就是达到前人没有达到过的高度

这些成果,当然他很愿意提供给曾国藩去使用,去检验。

他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在官场或者其他场合去实验。

经过检验正确的东西,他才放心地用于教学。

很多东西,不是可以马上见效的,所以那些东西,就成了曾国藩的专用成果。

虽然曾国藩毕生混迹于官场,但是对他最为重大的生涯经却是军事

太平天国的崛起,让他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军事统帅

这个不管是他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都是必须走上这一步的

不走上这一步,只有一个结局,就是和满清朝廷一起灭亡

他就在众多陪葬的汉人知识分子当中,充当其中的一员。

满清灭亡无所谓,可是让他陪葬,他岂能甘心

于是,他就成了一个军事统帅。

这对于他来说,生命攸关

这对于他的经世致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于是就有了丁善庆的左氏兵论。

据说这部兵书后来失传了。

看丁善庆和曾国藩的关系,对于失传就可以理解了。

因为丁善庆的这部在军事领域对格物致知的总结,就是为了曾国藩在军事上的经世致用准备的

也许是一无用处,也许是无价珍宝,无人得知。

不过,曾国藩在史上,是军事上的最后胜利者,其中是否有左氏兵论的功劳,就只能是感兴趣之人的猜测了。

政治上、军事上的经世致用,促使丁善庆在格物致知上、在日常教学上加强了这二者的研究和联系,所以他很忙。

但是,他和曾国藩都清楚,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只要有足够的时日,他们必然在这方面建立起一个深厚的基础,建立一个稳固的秩序,把这个学术和治理都至关紧要的题目做下去。

可是,真的还有这个机会吗

今天曾国藩突然过来,告诉丁善庆一个消息咸丰宣帝逃到了他那里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在军事上,满清一败涂地

也意味着,满清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它名义上的消失,也已经进入倒计时

这个时候,曾国藩极其迫切地想知道,经世致用该怎样去做,才能挽救满清的灭亡。

曾国藩心里很清楚,他个人可以有一百种方法逃跑;但是满清一旦灭亡,他在政治上军事上曾经的努力和将来的抱负,一切都落花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二人一番极其深入的、推心置腹的交谈,确定目前虽然危机重重,但是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他们拟定的经世致用方针大略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就是所有枭雄都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既然咸丰在这里,没有道理不善加利用

虽然天下诸侯已经大多归于天国,总有那么一些残余依然抱有希望,他们当能够前来助力

第二条,许多参与两河决战、江汉平原决战的残兵败将逃到了这里,而且有不少正在路上,这些人虽然士气惨遭打击,但是都是军中精华,善加利用,将是精锐中的精锐

第三

就在这时,麦柯讨厌的声音传了进来

未完待续。。

第1363章 天生我才有用大改

正在谈得投机,曾国藩、丁善庆闻听这个声音,都是一愣

二人不约而同地第一个想法就是,是不是操劳过度,忧虑过甚,导致了幻听

否则,怎么会听到这个人憎鬼厌的声音

这个声音,听起来蛮有礼貌,却让二人头大如斗

即使真的听到了鬼叫,心情也不会如此糟糕

二人第二个想法,也无比的一致,就是别谈了

估计这小子真要来了的话,谈什么都瞎谈

你就是铁桶一样牢靠的计划,也得被这小子给搞乱

何况那些计划,真的算不上什么铁桶

即使真的铁桶,也禁不住这小子搞

关键是他忒能折腾

大清的二三百万军队,都给他折腾没了

丁善庆还好说,毕竟他没有什么直接的经,对这个年轻人只有一个抽象的印象。 更新最快

曾国藩就不同了,直接见过面不说,间接的交手就不知有多少次了,而且在各个层面,包括思想、经济、生活、政治、军事,尤其是军事方面

那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

尽管个人见面,二人还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尤其记忆深刻的是,那一瓶辣的淋漓尽致的辣椒油

每次吃饭加上那么一点点,都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