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1(1 / 2)

史很有意义。”这是王先生亲口曾经说过的话。

而事实上,在文化拾荒者的这个圈子里,王先生还算不上是“boss”级别的大能,真正的大能是大名鼎鼎的赵庆伟赵先生。

在潘家园、在燕京,甚至在全华夏,一提起赵庆伟这个名字,只要是搞手稿、刊物、文献资料收藏的人士,都会竖起一根大拇哥来夸赞这位文化拾荒者圈子里的传奇人物。

这位赵先生收藏绝招是在燕京各大废品站和清洁工中发展“线人”。他最为得意的董其昌册页就是通过线人得来的。据说有一线人发现一户人家处理的旧书比较值钱,赵先生感觉这不是普通人家,叮嘱线人时刻留意,一张纸片也不能漏掉。这家人搬家时,线人帮他买下这家所有废品。当赵庆伟看到废品中那本黄花梨木作封面的册页时眼睛都直了,竟然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的手稿真迹,价值逾百万元。

其实这只是赵先生搞文化拾荒事业中的一个趣事,赵先生搞了将近三十年的文化拾荒,光是通过这个行当,他就收藏了上千万页的各种珍贵手稿,其中不乏有鲁迅、茅盾等著名学者的手稿。

在文化拾荒者这个圈子里,这位赵先生就是最顶级的大能。

而造成在这个年代忽然出现大批珍贵手稿、文献资料的原因竟然简单的出奇,也让人深感不可思议和无可奈何甚至是悲哀。

原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潘家园旧货市场、琉璃厂以及报国寺等燕京古玩市场上忽然出现大批珍贵手稿、文献资料的原因竟然就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燕京的各大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各大机关搬家时,遗弃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被遗弃的资料全都进了废品收购站,然后被贩子们买出来又拉到这些古玩市场出售。

巴金真话集序言、钱钟书管锥篇等手稿,便是如废品一般流出中华书局。

而在2003年,文艺研究杂志社清理出33箱东西,不让开箱验货,一口价33万元。当时赵庆伟先生获悉后果断的以3万元买下。开箱以后,他惊喜地发现箱箱都有名人手稿,那些泛黄的纸片上都是李可染、石鲁、范曾、吴冠中、冰心、李可染、王蒙、夏衍、黄永玉等大家的手迹

还有,在九十年代,燕京的图书馆开始搞电脑检索的时候,又扔掉了一大批,有一个年轻的图书管理员,居然扔出了整套的五四时期创刊的新青年,而保留当今的青年文摘

“莫非这套新青年就是那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办的好事”杨靖心中想道。他知道,那套完整的新青年最终就是被王锦昌先生用买废品的价格买去的,如果这一套就是王锦昌先生收藏的那一套,那自己岂不是截了这位收藏大家的胡

“去他妹的吧管他是谁的啊,今儿个哥们看到这套新青年了,那么他就是哥们的”

对于是不是截胡王先生,杨靖此时可是心中一点愧疚感都没有。在这个年代,那些从各大机关、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流落出来的珍贵手稿、文献资料,那可是多不胜数。

一位曾经在潘家园经营了多年的老摊主曾经说过,就光是经他的手卖出去的珍贵手稿、文献资料就多达几卡车

眼前这点东西算什么啊

想到这里,杨靖不动声色的问摊主:“老板,这些杂志怎么卖啊”

那摊主一看杨靖关注那些“废品”,心中就有些不太情愿。

我这儿这么多的古旧书籍你不看,非得看那些“破烂儿”,你说你是咋想的啊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种不情愿,这位老板说话的语气就淡漠了许多。

“这些东西啊,这些东西不单卖,要买都是一块买的。您要是想要的话,两块钱一斤”

杨靖听的一愣

那些珍贵的手稿、文献资料被后世那些收藏大家以买废品的价格买下来,一份在后世价值动辄破百万的珍贵手稿,在这个年代是论斤卖的一开始杨靖听到这种传说都是当笑话听的。

他真的是不相信这么珍贵的手稿和文献资料怎么会被用买破烂的方式卖掉

可这位摊主的这句话,却是让杨靖彻底相信了原来那些不是笑话,那是真事

看到杨靖不说话,那位摊主心里也是有点虚。这些东西都是他用三毛钱一斤的价格从废品站收购来的,往外卖两块钱一斤,在他心里来讲那真是赚翻了。

“难道这位主儿嫌贵”老板心里嘀咕了一句,正准备要主动向下降价呢,就听到这个年轻人一边翻动着那些“破烂儿”一边说道:“好两块一斤就两块一斤,你这儿有多少我全包了”

杨靖说这话的时候,都是强行按捺着不让自己兴奋的叫起来。

刚才光顾着看那套新青年了,他没有看下面的东西,结果现在一翻下面的东西,你猜是什么

杨靖的眼都快直了

“这是鲁迅大师朝花夕拾和华盖集的部分手稿,嗯还有一份我靠,这是大师呐喊的部分手稿”

“老天,这是什么这是茅盾大师白杨礼赞、人造丝、大地山河的手稿”

“啊这是康有为的大同书手稿”

“哎呦喂,这是郭沫若大师的太阳礼赞手稿,还有凤凰涅槃的手稿,还有郊原的青草手稿,还有”

“啊这是”

此时的杨靖虽然不动声色,但他的内心却好像刮起了十八级的超级台风

要不是亲眼所见,杨靖真以为自己是活在梦中。

这些手稿可都是那些大师的亲笔所写啊,要是放在后世,随便拿出一份来那都是抢破头的东西可在这里,竟然是论“摞”的而且价格,竟然是论“斤”的

这他妹的还有木有天理老子的运气还可不可以再好点

这一份份保存的相当完好的珍贵手稿不断的在杨靖的眼中呈现,杨靖越看就越感到心中堵得慌。

这是何等的悲哀啊就因为某些人的尸位素餐,不懂这些珍贵手稿和文献资料的珍贵之处,竟然当破烂给卖掉了

幸亏这些珍贵的东西最终还是被国内的收藏家买下来了,肥水没有流到国外去,可这难道就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