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陶都”,而且那里还是一代紫砂壶宗师顾景舟先生的故乡,既然来到乌镇了,回去的时候又恰好路过宜兴,要是不在宜兴停一停,杨靖都觉得对不起自己。
宜兴之所以被称为“华夏陶都”,相传当年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干翻了楚王之后,就急流勇退,带着美人西施归隐于西湖湖畔。而这一对神仙眷侣曾经在宜兴一代烧制陶器,故宜兴被后人誉为“陶都”。现在宜兴境内还有一条蠡河呢,相传就是为了纪念范蠡和西施在这里泛舟而起的名字。
宜兴不仅是华夏的陶都,更是华夏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在这个不大的城市中,曾经诞生了陈鸣远、顾景舟这样的一代紫砂壶宗师。而位于宜兴市区南边的丁蜀镇,就是紫砂文化的真正起源地。
小镇并不大,蠡河从北向南纵观小镇,而小镇中真正的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位于蠡河东岸的蜀山古南街。
宜兴的蜀山可不是川省中的那些大山,这座山只是一个海拔几十米的小山包而已,只不过因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此山似蜀”,故而得名“蜀山”。
蜀山古南街就在蜀山的山脚下,西边濒临蠡河,称得上是依山傍水。
地杰,往往人灵
这条长古街不仅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也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宜兴紫砂的生产和销售中心,更是紫砂艺术大师的摇篮。曾经诞生了陈鸣远、顾景舟、张洪寿、顾绍培、吴云根、任淦庭等一大批紫砂壶大师甚至是一代宗师。
古时候这里繁华异常,山上是泥与火的交融,山下商贾云集,过半住户从事紫砂生产和经营,烧制成的紫砂器从蠡河码头启程,进入太湖后被运往全国各地蜀山的热闹延续了近五百年,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紫砂生产中心转移到丁山,蜀山才沉寂下来。
杨靖他们四个人把车停在了外面,然后步行进入到了古南街。
这条街道长度不过一千米,宽度也仅有三四米宽,是一条由条石铺就的小街道,小的甚至在一般的地图上都看不到这条古街。
在这条充满了古韵味的街道上,两侧全都是二层的砖木小楼,紫砂壶商铺、茶馆、布店、小五金商铺随处可见,木板门、格子窗、电话亭、带二维码的小广告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在这里交融。
如果说乌镇好像是一位宁静贤惠的少妇,那么这条古南街就是一位闯荡过四海江湖的侠客。两者虽然都很古老,但韵味截然不同。
格格对于这条古街也很感兴趣,她来过宜兴,但却是没有来过这里。
古街的两侧有着大量的紫砂壶大师故居,走不几步就能看到一位紫砂壶大师的故居,也有很多古色古香的木头门旁边,悬挂着各种各样的小牌子,上面书写着一些让杨靖和格格都有些看不明白的内容。
比如说两个人就在一扇门的旁边看到了一块古色古香的木牌,上面写着“一壶江南”四个字,两个人当然不知道这是啥意思了,还以为这幢房子是哪位故去的紫砂壶大师的故居呢。结果像旁边的人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一个紫砂壶工作室
两人还在另外一幢看起来充满了历史感的老房子门前发现了一个木牌,上书“蜀山父房”四个字,这个名字多大气啊,应该是某个大师的故居吧,结果仔细一看,在那四个大字的旁边还有一行小字,看完了之后两人不禁都乐了。因为这座房子依然是一个现代化的紫砂壶工作室
当然,一路走来看到最多的还是那些闻名天下的紫砂壶大师的故居,顾景舟大师的故居自然不用说了,此外还看到了张洪寿故居,黄凤来黄志强故居,徐秀棠故居、任淦庭故居等一系列大师的故居。
整条古街别看不大,但这里却是紫砂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在这里,你随便敲开一户人家,说不定就可以来一场与大师的对话。
既然来到这里了,杨靖就动了心思。别看顾景舟先生才过世了二十多年,可他老人家亲手制作的紫砂壶现在可是属于国宝级的宝贝啊,随便拿出一件来就是八位数起步,极具收藏价值。
现在路过宝山,岂能空手而归
第六二八章 老两口
晚饭的时候,杨靖特意开了一瓶珍贵的红酒,美其名曰“庆祝愉快的旅行”。
对此,格格自然是格外的欢喜这榆木疙瘩终于开窍了,也知道浪漫了
这丫头一高兴,自然就喝的多点。本身格格的酒量就不算老强的,所以当这一瓶红酒喝掉之后,格格已经是晕晕乎乎的,再加上白天转了这么多的地方,回到宾馆房间之后,没说几句话,格格就沉沉的睡了过去。
待到格格睡沉了之后,杨靖就蹑手蹑脚的再次来到了洗手间,看了看时间,换上了一身衣服之后,就一个穿梭技能来到了1982年夏天的时空,至于坐标地点,那自然是蜀山古南老街。
杨靖选择的穿梭地点就位于蠡河边上的一处角落处,白天游览古南街的时候他就已经找好了地点。这个角落位于一个视线死角,只要角落里没有人,那么在外面是不可能有人看到他的。
再加上杨靖穿梭过来的时间是清晨,除了一些因为觉少而早起的老头老太太之外,整个古南街几乎看不到别的人。
杨靖身上穿着一身八十年代初期的阿迪达斯运动服,脚上蹬着一双运动鞋,背上背着一个背包从角落里钻了出来,一看这小伙子就是一个旅行者,这身打扮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的。当然,在他穿梭之前,也是微调了相貌。
沿着白天走过的古街走了没多远,杨靖就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正坐在自家的门口剥菱角,看到杨靖从远处走了过来,老太太和善的冲着杨靖笑了笑,而老头则一脸警惕的看着杨靖,显然,这老头的警惕心很强。
这老头花白的头发,很瘦,带着一副黑色镜框的眼镜,看起来很是矍铄,同时又有点眼熟。
杨靖掏出了拍立得相机,对着这老两口拍了几张照片,然后等到照片干了之后,就微笑着走了过来,把其中的三张照片交给了看起来非常和善的老太太。
“老奶奶您好,我是一名英国华侨,这次回国来这边旅游。刚才我看到您老两口剥菱角,感到非常非常的和谐和温馨,所以就忍不住给您二老拍了几张照片,您看看,还喜欢吗”
那老奶奶笑呵呵的接过了照片,从身边的簸箕中拿出了一副老花镜戴上之后,眯着眼瞅了瞅,随即脸上就乐成了花:“呦,这照片拍的不错啊,小伙子,谢谢你啦”
老奶奶说的是当地的土话,杨靖有些听不懂,不过老太太似乎也知道自己说的话外人很难听懂,因此说话的时候刻意放慢了语速,杨靖连听带蒙的,倒也听了一个差不多。
老太太又把照片拿给了老伴看,那老爷子接过照片看了看,刚才还紧绷的脸也露出了笑容。
这年代可不像几十年后,随便有个手机就能拍照,这年头,拍照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必须要到照相馆拍,还得等好几天才能拿到照片。这老两口哪儿见过这种拍立得相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