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迁没办法说服沈溪。
无论谢迁表现出怎样的支持态度,沈溪始终抱有一定戒备心理,倒不是说沈溪不给谢迁机会,而是因为二人立场有根本性的分歧,这是当前微妙的局势所导致,而非二人私交如何如何。
谢迁没有继续劝说,他提出让沈溪去请示张太后,并没有征询沈溪是否同意,就好像只是通知沈溪一声,让他直接照办便可,毫无商量的余地。
接下来谢迁所问,基本都是沈溪在草原上的经历,这也是谢迁长久以来想知道的事情。
有一点谢迁没问,那就是战事开启前,是否一切便已在沈溪计划内?谢迁大概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来,会伤感情,干脆选择避而不谈,沈溪在叙说自己于草原上的经历时,谢迁不断点头,偶尔会问上一两句,神色间显得非常平静。
“平安回来就好。”
谢迁最后总结道,“这一战能得胜,也是老夫没预料到的,你莫要怪战前还是战事进行中老夫没有坚定地站在你这边……唉!当时朝野都不支持你出兵,因为没人看好这场战争,就算最后胜利了又能如何?不照样放弃了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既如此,安安稳稳过个几年不好吗?”
谢迁似乎在讲述他不支持对草原用兵是多么正确的事情,并没有打算跟沈溪道歉,说话时带着一股不容质疑的傲气。
沈溪对此腹诽不已,对草原用不用兵当然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在此之前,一旦达延部完成对草原的统一,很快九边各处就会是交友不善。不过我想提醒一下,我并没对你做什么许诺,我目前只是兵部尚书,只能说回去后尽量帮你争取,莫要以为事情便板上钉钉。”
唐寅明白沈溪这句话的意思。
现在沈溪在朝中的处境非常尴尬,随便提拔谁都可能会被御史言官给盯上,更何况是他唐寅这样被弘治皇帝钦定为不得参加科举之人,要入朝的话,必须要有合理的理由,而且就算这样也会给沈溪带来非议声。
此时的唐寅对沈溪有一种极大的感恩心理,他知道沈溪要提拔他将要面临怎样的舆论压力。
但其实沈溪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也只有唐寅才会重视,以为当年被降罪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但其实朝中大员根本就没人留意他这样的小人物,沈溪并不会因为提拔唐寅就背负什么舆论负担。
唐寅感动地拱手道:“在下明白。”
沈溪点了点头,道:“既如此,那唐兄你早些回京城跟家人团聚吧,我这边还有事情要处理,所以暂时无法回京。一切要等消息,可能是最近的事情,也可能会等上一年半载,谁知道呢?呵呵。”
沈溪说话的语气非常轻松,并不像是严肃的许诺,不过唐寅却明白沈溪既然说出口了,就一定会帮他办到,而不会信口开河。
且以沈溪的身份,要提拔一个县令并不难,最重要的是他有着举人的身份,且去战场上积累了一定战功,也只有沈溪才有底气帮他争取。
反正他在此次对鞑靼的战事中做了什么,或者说是否有功劳,全在沈溪一句话,这也让唐寅多了几分宽慰,自己苦熬多年,这回终于要出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