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9(2 / 2)

连叫了两声,赵恒一个激灵,回过神来,略显尴尬地道,“此事为师自是愿意,只是才疏学浅,难堪重任,恐有负慎之所托”

适才贾玮说到义学之事,他颇为意外,意外之余,原以为贾玮是让他去义学任教,岂知说到后面,竟是让他担任这十二所义学的主事,月薪达到十两,这送上门的好事,令他既错愕又惊喜,一时间恍惚起来,不觉出神。

“先生说哪里话既然先生愿意,此事就这么定了,明日我就带着先生到这十二所义学转转。”贾玮挥挥手,一言定鼎地说道,没有跟赵恒上演推来让去的戏份。

“慎之,这”

“就这样了。”

赵恒愉快地叹了口气,摊摊双手,表示无奈,拿贾玮没有办法。

贾玮则顺手拿起茶盏,抿了两口。

东西南北四城的十二所义学选址,是他亲自带人跑了两日定下的,其中一所,就在他东城私宅那边的吉祥坊内。这十二所义学,粗略算下来,包括房屋租金、塾师薪酬、书本文房四宝费用、桌椅板凳,以及一些必要的计划外开支,等等,若是每所义学百人规模,大约一年要开支二三千两银子。

这个数目,对于眼下而言,不大不小,若是报纸开始赚钱,则就完全不是负担。

贾玮计划在报纸赚钱后,再多开几所义学,让树人堂扩大影响。

“慎之你刚才似乎提到向成人授课,为师没有听错吧”赵恒这时宁定下来,回想此前贾玮的话语中,隐约提及这方面的内容,不由疑惑地问道。

“确是如此,这十二所义学,白日向孩童授课,夜里向成人授课,交替使用向成人授课,力求简单,不必释义过多,懂得些常用字,会念会写即可,另外,算筹方面,也教一些,总之,以实用为主。”贾玮简洁扼要地解释道。

赵恒听了,点点头,表示明白,但真正说起来,他对向成人授课启蒙的安排有些不以为然。

他是十年寒窗过来的,一路科举,过五关斩六将,童生、秀才、而后进入国子监就学、肄业,为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只是家境贫寒,无权无势,难遂心愿,偶尔也会想到,若是自己中得进士,不论家境如何,总有一官半职、锦绣前程等着,终归还是学问不足,也是无话可说。

但这种成人启蒙,只是识些字,识些算筹,显然不是冲着科举去的,还浪费时间精力,真的有必要么

“赵先生,成人启蒙,其实意义非小,读书识字,懂得道理,百益而无一害,对个人如此,对一个家庭如此,对整个国朝亦是如此,先生细思之,便会认同学生所言”贾玮猜到几分赵恒的想法,含笑说道。

闻听此言,赵恒肃然想了想,表态说道,“这问题为师倒是未曾深思,多谢慎之提醒不过,慎之放心,你既将主事一职交与为师,无论是向孩童授课,还是向成人授课,为师尽心竭力办好便是。”

第一百八十二章 筹备之初3

时间继续走下去,五天之后,京城各处显眼处皆同时出现了一张醒目的启事燕京晨报招聘报纸总编、编修、录事,下方列有种种条件和报酬,以及招聘地址、截止日期等等。

城西的棋巷巷口,也张贴有一张这样的启事,此处是个早市,喧嚣杂乱,熙熙攘攘,有来买菜的,有吃早点的,各种货郎也行走其间,卖花布的,卖燃香的,卖零食的扯着嗓门叫喊,随时就能围上一大帮人,在清晨,此处是永不缺人的,这张启事贴在这里,登时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有人拎着菜,有人咬着半个包子,有人抱着孩子,皆站在了启事面前,男的女的皆有,普通人家的女子,哪怕是未婚的,也并无太多的忌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的观念,离她们很远,普通人家压根也没有二门,通共两三间房,有的连厢房也无,柴房倒是有,巴掌大的庭院,推开屋门,就是院门,哪有那么多瞎讲究

挤在启事前的人群中,其实大部分是不识字的,尤其是那些个女子,完全是睁眼瞎,不过没人担心这个,总有人会或好意或卖弄地念出来,并解释给大家听,这种情形各处皆不缺,此处也一样。

人群前方,三个书生模样的人摇着折扇,字正腔圆地将这张启事从头念到尾,随后交换了一下神色。

“王兄,这燕京晨报不像是坊间摘录邸报的报纸啊居然总编、编修、录事招上一大批,总编、编修这两份职差,在下倒是能明白一些,只是这录事,究竟是何物”

“这个李兄我也不晓得,没听说过报纸还有录事一职的,这录的是什么事,总不会是指摘录邸报吧,如此也不用招聘了,随便用个识字的都行”

“王兄所言有理,若是些摘录邸报的,薪酬岂能达到二两,何况这里头注明还另有其他收入”

“编修这个职差薪酬四两,总编居然达到八两,另有分红这燕京晨报的东家真是财大气粗啊,不过,报业有这么赚钱么”

“你没看见,这上头注明了是新式报业,同坊间的那几家报业完全不同,或许有其赚钱的窍门吧”

“报业还能有多少赚钱的窍门”

“这就不是你我能知道的了王兄,李兄,有无兴趣去试聘一番你们瞧瞧,总编也只要求秀才,编修、录事要求更低了,秀才、童生皆可冲着这薪酬,去一趟也值得”

“呵呵,看来田兄是动了心,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还得准备明年的道试呢倒是王兄,前些日子就想谋份差事,想必会与你同去”

“我确实想去聘聘,田兄,稍后咱们一道前往好了。”

“也好。”

这三个书生模样的人彼此交谈着,不时还被身边熟识的街坊问上一句两句,倒也没有丝毫不耐烦,有问有答,过了一阵,围着的人大致已然了解,不少人便散去,但又有周围的人拢过来。

一个挎着菜篮子的苗条女子买完菜,从那边过来时,见到这边的情形,犹豫了一下,也走过来站住了,仰着头向墙上看,并且口唇微微翕动,像是个会识字的。

这女子十七八岁年纪,梳着已婚女子的发髻,长得秀丽,身段窈窕,因此虽是荆钗布裙的打扮,却仍不掩风致,同身旁的大姑娘小媳们站在一块,明显不同,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她看着这启事,脸上渐渐露出喜色,周围的男子这时都有意无意打量过来,连那三位书生模样的人也停止了交谈,掉头向这女子瞥上几眼,大家都是老街坊了,其实对这女子也都认识,知道这女子便住在这条巷子内,前年刚嫁过来,相公是个文弱书生,去年府试,刚刚考取了童生。

说起来,这小俩口日子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