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7(2 / 2)

原本见高婕夸赞贾玮,紫玉高兴得很,却不料转眼间,高婕又反过来将贾玮批了一顿,紫玉心里着急,但面对这一番高谈阔论,她小脑袋瓜压根就不够使,更别说为贾玮辩护了,也是情急之下,倒是想起了晴雯所说的这件事儿,这时怯生生地说道。

高婕望着她,眨了眨眼。

“贾公子的父亲是工部员外郎,虽说官儿不大,但也是朝廷命官,为朝廷做事,贾公子帮他解决公务难题,岂非也是为朝廷做事殿下,婢子这样说,不知对不对”

看到高婕微微点头,她接着说道,“头一件公务难题是工部衙门派下来两件事儿,派给贾公子父亲,听晴雯姐姐说,一个是有油水的皇城城墙工程,一个是吃力不讨好的城北平安坊慈济工程,底下的人都抢着做有油水的,不愿做吃力不讨好的,贾公子父亲很伤脑筋,难以分派下去,结果贾公子轻轻松松地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让平安坊的贫民早日住上了棚屋”

“第二件公务难题是工部衙门承建皇后娘娘的园子,在蓄水方面,险些出了差错,殃及下游百姓,也让贾公子轻轻松松解决了殿下,贾公子为朝廷做事,做的是实事,虽说事情不大,但也是利国利民啊他可不就是一个真正出色的男子”

贾玮的事迹,紫玉听过后,一件件都放在心里,印象深刻,从没忘记,晴雯同她所说的这个事儿,自然也是如此,此刻一路说下来,如数家珍,因高婕提到真正出色的男子,她也这般形容着,说着说着,语气间倒是越发笃定。

“没想到贾公子还帮其父解决过公务问题,我倒是不知若真如你所言,这个贾慎之也确实是个真正出色的男子”

站在旗帅花丛前的高婕,高挑美丽,仪态万方,静静听紫玉说罢,微怔了半晌,方才若有所思地说道。

时辰已近午时,宁静的秋阳当空洒落下来,高婕和紫玉在花园中站着,燕京晨报社中,贾玮的身影离开二进宅院,前往五进用餐,鼓楼的金福斋内,陈掌柜忠人之事,早将贾玮委托的事吩咐下去,这时二十份晨报已赠阅一空,而在京城的一些角落,晨报创刊号上的咏菊正悄然传诵开来。

第二百六十五章 发行记事8

时辰到了下午,北城王豆腐街一座宅院的前院,大槐树下摆着一张圆几,设着茶具,几个衣着稍显体面的男子聚在一起,彼此商谈。

这几个人中包括此宅的主人,顺天摘报社长张仲,以及燕京录报社长鲁兴、京都汇报社长钱东明、国都录事社长王进、顺天广闻社长谷有德、玉京盛事社长陈为。

这六人所办的报社,在贾玮的燕京晨报创刊之前,是京城仅有的六家报社。

这六家摘报普遍利润不算太高,多的一年五六百两银子,少的一年二三百银子,因此每家报社实际上都兼着书铺生意,除了卖书,还承接各种刊印生意,做为另一处进项。

当然,在这中间,报社的利润仍是大头,一年二三百两到五六百两不等,比起其他行业的大生意,虽算不得什么,但却强胜于寻常小生意了,并且稳稳当当,几乎没有风险。

多年的报社经营下来,这几人的身家也颇为殷实,妻妾成群,吃穿不愁,日子过得舒适。

可谓是小富即安,万事不理。

但今日燕京晨报社的创刊发行,带着一种铺天盖地的声势,各个城区皆有燕京晨报发行人员的身影,穿梭往来,招揽声声。

这份新式报纸,新鲜张扬,让他们惊愕的同时,明显让他们感到不安,有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在张仲的召集下,眼下他们聚在此处,进行商议,希望能集思广义,寻求对策。

“这个燕京晨报,自从在三大车马行打广告以来,鄙人已盯了一段时间了,想必诸位也是如此,”这时大家稍稍寒暄几句,张仲切入正题,拿起几案上的一份燕京晨报创刊号,手指指在上头,“今日此报出来,声势浩大,当成大生意来做恩,此报倒确实不同,共有十六版面,内容新鲜多样,无疑是一份新式报纸,鄙人略略看了看,相当吸引人,咱们这几家的摘报可万万比不了并且,这家报社的社长竟是京城名士贾玮,写下锦瑟,如今这创刊号上又写下咏菊,以其名气,对此报的推广,颇有助益”

“照鄙人看来,此报出来,咱们这几份摘报很快就要卖不动了,报社关张倒闭便在眼前不知诸位以为如何,还望商议一番,拿出办法,大家共度艰难”

“张社长说得是此报出来,咱们这几份摘报哪还有人看,报社不用说很快便要倒闭燕京晨报社规模庞大,咱们这几家报社只有通力合作,才有活路”坐在张仲对面的京都汇报社长钱东明放下茶盏,接口说道。

他们这俩个说着,余下诸人都点了点头。

大家生意的大头全指着报社,谁也不愿眼睁睁地看着报社倒闭。

而要同燕京晨报相抗衡,除了六家报社彼此合作,别无他途,单靠一家两家,绝无可能。

现实摆在面前,大家看得明白,算是基本上的共识。

有了这共识做为基础,倒是少了许多障碍,很快诸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商议起来,一阵子后,便拿出了一个粗略可行的方案。

这个方案说来也是在这种情形下,必然会选择的方案。

大致的意见就是由六家报社各自拿出一定比例的股金,联合成立一个类似燕京晨报社的新式报社,从报社运营,到报纸内容,一切都模仿燕京晨报社,以此形成竞争。

让他们另辟蹊径,他们自是不可能做到,因此这个方案无疑最佳,得到大家一致认同。

但接下来,商讨到具体问题上,各人便有了分歧。

头一件,资金数目,即共同出资多少,就争得不可开交。

创办新式报社,同燕京晨报社竞争,无疑存在不小的风险,大家也都能想像得到,一方面虽是不得不为,另一方面,却也在尽力规避风险。

在资金数目上的控制,是规避风险的第一道关卡,资金数目大,分摊到各人身上也多,资金数目小,分摊下来也少。

认真说起来,谁也不愿资金数目太大,超出承受能力,但由于各人身家不同,对于各自所能承受的能力也分别不同,甚至相差甚远。

在这六家当中,顺天摘报、燕京录报、顺天广闻、玉京盛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