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的时候反对派吵成什么样,秦浩第二天照样拿出他那两条改革的草诏,好像失忆了一般地道:“这是我拟的草诏,诸位相公,以为如何啊”
刚开始的时候还吵,后来他们实在是有点吵不动了。
事儿,就这么耗着了。
应该说,秦浩要动的这块大蛋糕,实在是有点太大了,反倒是帮着长孙无忌将整个关陇势力全都聚集在了他的麾下,这两天,满朝的文武都掀起了一场倒秦战,除了牢牢被秦浩控制的中书省外,到处都是反对秦浩的声音,人人都在骂秦浩是奸相,长孙无忌毕竟不是爱打不还手的软柿子,他们这是铁了心的打算把秦浩踢出长安了。
理所当然的,李承乾当然不能同意了,秦浩又不像褚遂良那样没啥根基还一屁股屎,长孙无忌相踢走他,至少李承乾活着的时候是全无可能的。
就这样,吵吵闹闹一个月之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先是由远在平壤安东大都护府的三朝老将薛万彻上书,痛斥了长孙无忌把持朝政,排斥异己的所作所为,声援秦浩的改革,希望朝廷能对他们四夷之地,开放更多的宿卫名额和科举名额。
要知道薛万彻和长孙无忌本来就不对付,属于互相看不顺眼那种,跟秦浩又是忘年之交,秦浩的这项改革之策对关中以外的那些世家来说绝对是好事儿啊,而如今他那安东都护府之所以欣欣向荣靠的全是青帮和非青帮的商人,他这个副都护哪有不声援的道理
薛万彻的战功,那可是实打实的,征突厥时先锋,征吐谷浑时还是先锋,征高句丽的时候还是特么的先锋,手底下兵强马壮人才济济,若不是因为他跟秦王府一系的将领关系实在不好,凌烟阁二十四臣中怎么也得有他一个,面对这么重量级的上书,长孙无忌也得肝颤一颤。
随后,四夷的几大都督府,居然几乎同时上书,内容跟薛万彻如出一辙,全都是一边痛骂长孙无忌,一边支持秦浩改革,毕竟如今的几大都护府跟平壤都是大同小异,谁离了商人的支持都玩不转。
然后,波斯、党项、契丹、新罗、高丽、南诏、突厥等附属国,纷纷以附属国的身份,请求朝廷支持秦相的改革,给他们这些番邦蛮夷更多宿卫的机会,给他们往来大唐腹地更大的自由权限。
这特么全都是商人的地盘。事到如今,秦浩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终于在将关陇旧贵族推到自己对立面的同时,将大唐的新兴势力,拉拢到了自己的麾下。
满朝文武都明白,这是秦浩二十年的底蕴,爆发了。李世民晚年这个安排,本来也是有意让长孙无忌与秦浩相互制衡,整个关中都是你长孙无忌的门生故吏,难道秦浩就没有点属于我的真本事么真以为人家是靠着天子宠幸一步登天的幸臣么
事儿到了这个地步,长孙无忌等人知道,倒秦是不可能的了,莫说李承乾本来就没这意思,就是有,他现在也不敢了,这就是秦浩的厉害之处,当年他诱反侯君集,身体倍棒的李世民都不敢轻易动他,就是因为如此。
又过了大半个月,见秦浩屁事儿没有,依然每天在政事堂里拿着两分草诏叨逼叨的烦那些宰相们,山东和江南的那些世家大族可终于再也忍不住了。
七月一号,东都县令、登州刺史、孟州刺史、许州刺史、兖州刺史、亳州刺史、青州刺史、联名上书,声援秦浩。
七月三号,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沧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幽州刺史,声援秦浩。
七月七号,兴元府、兴州、凤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刺史声援秦浩。
这还只是长江以北的刺史。
而长江以南,尤其是扬州周边,这块青帮的大本营,旧门阀世家的根据地,根本就不以州为单位上书。
七月十一号,整个淮南道所有刺史联名上书。
七月十九号,整个山南道、江南道联名上书。
七月二十一号。剑南道、岭南道连名上书。
李承乾吓的孝都不守了,叫来长孙无忌和秦浩,也不管哪个是他舅哪个是他哥们了,指着鼻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第四百六十九章 恶化
后人看史,总会潜意识的将整个国家看做成一个整体,秦浩上辈子也是这毛病,但只有亲身穿越过来,秦浩才知道这一切有多荒谬。
说真的,不来唐朝溜达一圈,很难想象唐朝的刺史权利可以大到什么程度,地方豪族门阀对各地刺史的影响力又有多大,中央朝廷对地方政治的管控能力极弱,极少有人知道,刺史世袭制度是贞观十三年才废除的。
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绝不是仅仅是李隆基没明白的原因,更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惯性所然,说句不太恰当的话,李唐真正的根据地,就关中那么大一点,初唐时的强盛,几乎是在以举国之力养关中,关中府兵负责打仗,其他地方的百姓就负责养关中的府兵,谁不听话就揍谁,就这么简单。
武则天主政以前,宿卫中除了一点番兵之外,几乎全都是关中子弟,而这特么又几乎是走上官场唯一的途径,科举没年招那么点人就是凑数的,而且还被关中人占去绝大多数,留给外地人走入仕途的口子几乎没有,偏偏地方上的势力又盘根错节,管理起来又不得不依靠当地的豪族。
所以你指望人家豪族帮你朝廷干活,又不给人家地方豪族当官的机会,人家能乐意就算见鬼了,秦浩看了一下,这次声援他的各地刺史绝大多数别说认识,听都没听说过,甚至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关陇贵族和李唐皇室出身,连特么姓长孙的都有好几个。
要不怎么说,屁股决定脑袋呢,如今全国都形成了这样的一股子歪风邪气,谁特么不上书逼自己的刺史,谁就当不好地方上的县令,刺史在众县令的逼迫下不上书骂长孙无忌两句,他就当不好这个刺史,这是唐帝国从建立那天就有的先天病,谁也没招。
如今的局面是,关中以外的地方都在骂长孙无忌是大唐奸相,捎带手的于志宁等人的名声也没好到哪去,而关中本地呢,则理所当然是都在骂秦浩了,愤怒的士子恨不得冲进他们家去把他拎出来活活打死。
也难怪李承乾暴跳如雷,这么大规模的关内外对立,换了谁能不慌啊,他和长孙无忌俩人完全是被暴怒的李承乾用各种扔的动的东西砸出门的,秦浩自己好悬被一个镇纸砸到脑袋上砸出个脑震荡之类的来。
然后,长孙无忌求见依然不理,长孙无忌一走依然开会。
这一日,秦浩回到家中,正享受丰盛的晚餐,便有下人来禀报,国子监里关中的学生和外地的学生打起来了,动家伙了,人脑子都打出狗脑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