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叛贼守国门(1 / 2)

长安城,人心不稳,人心浮动,人心惶惶。

原本闹忙的街道空空荡荡,甚至连个流民或者乞丐的踪影都难寻觅。

昔日繁华的帝国中心,几乎完全沦为了一座鬼城。庄严高大的楼房城墙仍在,而它们的主人却不见踪迹,显得格外冷清诡异。

围墙高耸的深宅大院,宾客行色匆匆,在槐树的阴影下,留下一抹抹鬼影似的赤红色。

红,对大唐人来说是高贵的颜色,普通贩夫走卒不得穿红。

而院子里的宾客们,无不身穿象征着高级品秩的赤红圆领袍。这些贵人们全程低着头,保持着沉默。

即使碰见相熟的同僚,他们也只是微微点点头,一言不发,仿佛是为了刻意配合长安城死气沉沉的氛围似的。

大院的中心,树影掩映的一座楼阁。

碧瓦朱檐,阆苑琼楼,有如神仙的住所一般——虽奢华精美,但却清冷无比,不接地气。

楼阁的正堂非常宽敞,穿过窗户的光线都无法覆盖整个房间。导致即使在大白天,堂里也黑漆漆的。

诸位贵宾悉数落座,正堂没有点灯,他们的脸都隐藏在了黑暗之中,就像佛堂的一尊尊泥塑菩萨像,威严而不近人情。

“今次烦请诸君莅临寒舍是为了什么,想必诸位也心中有数。”

黑暗的主座方向,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原来那个座位上一直有人,只是因为环境太黑,咋看之下,就像一团边缘不定的模糊阴影。

“主上是天,主上的圣意如同天意,我等凡人难以逆料。”座下,一个刚健的声音回答道。

主人轻笑一声:

“张使君,如今京中的形势想必您也知晓。现时不比以往,我等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

“宫中最近的异常,诸君有什么看法?”

一片沉默。

在家里怼天怼地别人管不着,但是聚众探讨宫里的动向,是很犯忌讳的。

若是在平时,随便一封“大不敬”的弹劾折子就能让在座的所有人吃不了兜着走。

再吃一个“意图谋反”的全族超级大满贯也不是不可能。

否则你们这么关心圣人的起居干什么?总不是想钻个空子,和后宫嫔妃谈谈心吧?

但是,正如开场所言,现在不是过去了。

有“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杵在那里,再玩宫斗政斗,那就未免显得太不识时务了。

就目前这战况,你就算真的是忠臣,可能一觉醒来就变成“反贼”了。

过了许久,一个苍老的叹息声。

一位老臣幽然开口,打破了长久的沉默:

“前几日,我等照常入宫等候陛下差遣,却被宦官以陛下身体不适、不便会客为由,请出了宫。

“接下去的数日,一直到今天,一次朝会也没有召开。

“若陛下真的龙体欠安,那可病得太严重了。”

话虽然这么说,但听他淡定的语气,可一点也不为陛下的“重病”而感到担心。

他一开口,便立刻得到了其他人的附和:

“正如安平县公所言。

“陛下想必病得非常、非常重。

“事关社稷存续,宦官却不许臣等探病。这可如何是好啊。”

他们知道宦官在忽悠他们,但他们就是不说破。

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功底还是很在线的。

宅邸的主人单刀直入:

“某以为,陛下未必在宫里,可能出宫寻访名医了。诸君以为呢?”

此言一出,在座的衮衮诸公又陷入了沉默。

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

宫里的近况,诸公早就通过宫人的大嘴知道个七七八八了。

皇帝北狩,宗亲和妃嫔们也跟着一起北上了。

现在的太极宫,只有一群宦官宫女在那儿空转,营造一个一切如常的假象。

这个假象维持了数日,今天到底是被戳破了。

“陛下乃是国家的大脑。陛下出宫,如群龙无首,我等该如何自处?如何替天子守好国门?

“这就是某邀请诸位的原因。”

主人说得很是直白。

若是换做魏晋南北朝的“美好旧日”,什么?皇帝不在家?

还有这种好事?

权臣们早就毛遂自荐,竞争上岗了,哪里还轮得到主持人专门召集大伙儿。

只是现在和礼崩乐坏的南北朝还不一样。

不是因为大唐的大臣们都是忠心耿耿的模范员工——毕竟大家都是从隋末大乱斗海选出来的有为中老年,谁不想进步呢?

还是因为那个最不寻常的因子——大明。

大明天兵所至,一切皆成齑粉。

还是那句话,在“大明”的霍霍屠刀下,你还在这时候玩宫斗、政斗这类儿戏,那就未免有些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了。

毕竟大明最可怕的,不是她那训练有素、又仿佛无穷无尽的军队,也不是那壕气的铠甲、巨舰等优良装备。

甚至不是那雄厚得如同无底洞一般的国力。

而是那个新兴帝国的统治者本身,李明。

那厮……那位陛下喜怒无常,最是让人捉摸不定。

虽然他正在和他的皇兄李承乾打生打死。

但你若是敢篡了李承乾的位,鬼知道那货会不会给你安个“敢欺负我大兄”的罪名,让你全族体验一下渭水的深浅。

那位小小的暴君,给京中群臣的心里留下了大大的阴影,让他们不敢对摇摇欲坠的李唐江山踢上一脚。

叛军守国门了属于是。

一个慢条斯理的声音:

“臣下乃是圣上的眼耳口鼻手。圣上在哪,臣下就应该在哪,否则便是不称职。

“如今陛下出宫,臣下岂有安坐京城之理?”

瞧瞧,瞧瞧,所以说别人家学渊源,能当御史呢。

能把“咱们跑路吧”说得那么清新脱俗,不愧是文化人。

“韦御史所言差异。陛下微服私访,我等更应替陛下打点好国事,以待圣驾归朝才是。”

跑路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因为经过几轮筛选,有跑路意向的家伙已经基本润光了。

从李明“风起于萍末”的原始股东,到监国时期带去辽东的一大批自己人,大明先后两次横扫中原。

以及这次陛下突然“重病”病遁。

理想甚高甚大的、天生有反骨的、或者意志不坚定的,在这几轮筛选过后,该跑的都跑光了。

毕竟连陛下都跑路了。

现在还能坚守在长安的大臣,那是真正的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的。

出乎意料的,这样的“顽石”还挺多。

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

一方面,李世民陛下余威尚在。看在老上司的份上,大唐群臣的忠诚度还是有点保障的。

另一方面,则是李明陛下太可怕了。

历经多次乱世,各种拟人非拟人的统治者,各大家族也见识过不少了。

整治老百姓的统治者有很多,但专门整治“各大家族”本身的,那个李明陛下好像还是头一个。

为了保护本族的利益,延续家门,这些顽固派报团取暖,自动团结在“大唐”这杆大旗之下。

尽管李世民、李承乾两位陛下对士族门阀的态度也不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