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仙传》有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
後求之於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妙哉王子,神游气爽。笙歌伊洛,拟音凤响。浮丘感应,接手俱上。挥策青崖,假翰独往。”
历史上的太子晋,其人生卒年不详,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一说字子晋),又称王子乔。
是周灵王[姬泄心 (?―前545年)姬姓,名泄心,是周简王之子。,东周第十一任君主,史称周灵王,在位27年。育有二子:长太子(姬晋)次子(姬贵)。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周简王去世,子灵王(泄心)继位。周灵王二十七年(前545年),冬天,周灵王去世,太子姬晋的同母弟姬贵继位]的长子,周太子位,因早卒,未能继承王位。
姬晋幼时便聪明博达,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将毁,周灵王想要壅塞谷水,使谷水向北泄出,姬晋以古代统治者不违天性,顺应自然为谏,反对周灵王堵塞谷水。并举了上古时期共工、鲧治水的例子,希望周灵王不要违背天时,做亡国之君的行为。但没有打动周灵王,周灵王最终还是采用壅塞的方法治水。
晋平公曾派大夫羊舌肸[ 羊舌肸(xi)(生卒年不详)字叔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政治家与外交家,以正直品格和卓越才能闻名,被孔子誉为“古之遗直”。
其生平贯穿晋悼公至晋昭公时期,主导弭兵会盟维护晋国霸权,主张礼治教化反对法家变革,弟弟羊舌鲋贪腐案的公正裁决成为古代司法典范。
羊舌氏系晋国公族远支,血缘可追溯至晋武公羊舌突一脉。叔向历仕三君(悼公、平公、昭公),由太子傅升任太傅。公元前546年主持晋楚弭兵会盟,通过守礼守信策略促成中原四十年和平。公元前529年平丘之会,以恩威并施延续晋国霸权]与姬晋会谈,称举五事但有三件事其无言以对,只能羞愧离开。
晋平公[ 晋平公(?—前532年),姓姬,名彪。晋国第二十九位国君,在位二十六年(前557年—前532年)。晋悼公孙周之子。
晋悼公十五年(前558年),晋悼公逝世,晋平公继位。晋平公元年(前557年),率领文武朝臣祭祀祖庙,下令诸侯所侵占的田地归还原主。
晋平公十年(前548年),晋平公泮水渡河到夷仪开会,讨论攻打齐国。齐国请求和议,晋平公接受。
晋平公十一年(前547年)晋平公设宴款待齐景公、郑简公;娶卫殇公之女,释放卫献公。
晋平公十四年(前544年),晋平公修建杞都城。晋平公十八年(前540年),晋平公迎娶齐国的公女。晋平公二十二年(前536年),请求晋国发兵攻打北燕。前532年,晋平公卒,其子夷即位,是为晋昭公。
晋平公早期尊敬老者,重用贤士,虚心纳谏,促使国家富强;后期没有遏制住自己享受的欲望,导致大权旁落,国势衰微]又派大夫师旷[ 师旷,字子野,一说鲁国平阳(今山东新泰)南师店人,另一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人。
先秦着名音乐大师,古人称为乐圣,春秋时期晋国晋悼公和晋平公时大臣,太宰,宫廷掌乐太师,古传太极拳开创者,教育家,思想家,最早提出“民贵君轻”。
师旷善卜卦推演,被尊崇为算命先生的祖师爷。
他生而无目(一说为专心练琴自己刺瞎眼睛)故自称盲臣,瞑臣,初为晋大夫,后拜为太宰,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律,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据说师旷可以听到天庭之音,他同时精通鸟兽语言,他抚琴时,能使凤凰来仪,是神话传说中顺风耳的原型。他艺术造诣极高,着名琴曲《阳春》、《白雪》,即为其所作,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会见姬晋,师旷问以治国之道、君子之德,姬晋对答如流。
关于姬晋的死亡有很多说法,一说因其直谏,触怒了周灵王,而被贬为平民,不知最后所终。
然世人认为其高寿,时常将其与赤松子并列为仙人,称“乔松之寿”。
后因其子宗敬,改姓为王,后世前蜀后主王衍以尊他为王氏始祖,加尊号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王子乔是太原王氏的始祖,但是真正把王姓传承几千的关键人物是其子王宗敬。
王宗敬因为不愿意在朝廷为官,带着家人回到祖祠“晋祠”隐居,就这样在晋阳古城一带繁衍生息下去,形成了王氏一族,在太原地界一代代传承。
明代贤臣王琼,告老还乡后,在晋祠建起了一座“晋溪书院,后人又在晋溪书院内修建了一座“子乔祠”,就是为了纪念王家的祖宗而建。
而太原王氏,乃华夏汉唐时期的着名大家氏族,本源自古姓姬,后分为太原郡祁县(今山西晋中市祁县)王氏与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王氏两支(早期史书并未记载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有同宗血缘关系,后世的族谱合二为一)。
太原郡是太原王氏的郡望,汉代后又称并州,故两者通用。太原王氏族人多自称太原郡(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亦或是太原郡(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
太原王氏因本出自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长于姬水,故又曰姓姬,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
黄帝传元嚣,骄极,帝喾,帝喾的元妃姜嫄生了弃,举为农师官,世官后稷。其曾孙公刘壮大祖业,立国于豳,后裔古公亶父迁于岐山,改国号为周,后来周文王修德,威甲天下,武王克商建立周朝。
周武王传二十三世至周灵王,其太子姬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后因直谏灵王“壅堵治水”触怒灵王,被废为庶人,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有不知其最后所终之说)
太子姬晋的儿子宗敬后来入仕为周敬王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避居到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故姬晋为王氏受姓之祖,宗敬为王氏得姓之祖。
九世错公仕魏为大将军,因乱隐耕太原,太原王氏之称始此。十六世翦公仕秦,为秦始皇首将,与其子王贲灭六国中四国,威震天下,其孙王离败于巨鹿,自杀殉国。
王离长子王元迁山东琅琊山,为琅琊王氏始祖。其后霸公不受宰相,隐居太原府阳曲县,至太原王氏天下皆知。
与大多数王姓士族一样,太原王氏将先祖追溯至周灵王太子姬晋,(然而有学者认为,其真正有史可考的始祖,最多追溯至汉代)太原郡祁县王氏,可追溯至东汉末年的司徒王允,在魏晋以后不显,后世多为冒认。
太原郡晋阳县王氏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王柔、王泽兄弟,魏晋时期十分显赫,东晋末年王慧龙入仕北魏,魏孝文帝分定姓族,王慧龙的孙子王琼被确立为四姓之一。
隋朝时出“文中子”王通,一代大儒,其后世代簪缨(zān yg,古代显贵者的冠饰,比喻高官显宦),名士辈出,人称“山阴道上花千树,王氏风流满史书”。唐朝时成为“山东士族”的七姓十家之一。
太原王氏发迹于东汉末年,逐渐发展壮大。两晋时期,太原王氏迎来了辉煌时刻,出了多位在政治舞台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西晋有王济等,东晋更是人才辈出,如王述、王恭、王坦之等。这一时期,太原王氏出了十一位宰相、三位皇后。三位皇后分别是晋哀帝司马丕的皇后王穆之,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皇后王简姬以及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王法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