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懒仙 > 分节阅读 131

分节阅读 131(1 / 2)

谈不上,男人天生都好色,我对你还是很有点儿想法的。可我觉着我跟小青现在挺好的,我挺满意现状,我不想改变,更不想因为改变而让自己的生活生出许多不可预知的变化,弄得一团糟。”

“为什么是一团糟你认为我不够好不如她做不到比她好”白羽裳一连串儿地问,语气已不像是在开玩笑。涉及到两个女人的对比,尤其对手还是小青这种天敌,她不能不认真对待。不过所谓先入为主,小青已先行占据了方慕南,有主场优势,这点她不能比。

“不是你不好,也不是你不如她。而是如果我真的按你说的做了,你认为小青会甘愿被我甩,然后黯然离去吗”不等白羽裳作答,方慕南便已接着摇头答道:“她不会,她会跟你争抢。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谁争胜了谁,这都会让我本来平静的生活变得不平静,让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这对我来说,就是一团糟了。”

顿了下,方慕南又接道:“假如最后是你胜出的话,我不知道这改变对来我说是好是坏;可我知道,如果不改变的话,我现在就挺好。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去做这种改变你不也是不喜欢改变,不想做改变吗”

白羽裳没有接口,默认了方慕南的话,转头去看两岸的景色。过了一会儿后,却又忽然转回头来,向方慕南叹道:“可世上的事,并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许多事,并不是你不想改变就不会改变的。许多改变,也是你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

“你这话说的不错,世上的事,也确实是这个道理。”方慕南点头表示认同,但又话音一转,向白羽裳笑道:“不过这件事情,我认为我还是可以掌控它是改变,或者不改变的。”

“是吗你这么有自信”白羽裳的笑容里有些挑衅的意味,而且,似乎还有那么些。

方慕南含蓄地笑道:“我只能说,尽力而为吧我不想改变,我也会尽力不改变。但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也无法预知。人生,总是充满未知的。我记得不知在哪儿看到过一句话,我觉着很经典,叫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白羽裳点头道:“嗯,确实很经典,我会努力改变我能改变的。”

方慕南道:“我也会尽力改变,好让别人不能够改变我。自己的生活,应该由自己做主。”

“但有些事,总是会让你不由自主的。”白羽裳有些针锋相对。

“呃”方慕南想起先前在雷峰塔上,自己就有点儿不由自主过,忍不住想要抱她。而在雷峰塔上意外撞见诸葛靖荣四人,也是不由他的意志,不是他想不见就不见的。该撞见的,还是会要撞见;该暴露的,也终究隐瞒不住。

那么,该改变的是否也会改变呢方慕南自问。看着身旁的白羽裳,方慕南内心深处似乎忽然也有点期待这改变。人生,总是充满未知的,而这其实也正是人生的乐趣之一。如果总是一成不变,什么事都可以提前预知,知道每下一分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这样的人生也挺无趣,永远没有新鲜感。

但说真的,方慕南确实也不想改变,现在就挺好,改变做什么。改变,必会带来麻烦。人生,真的总是充满着矛盾,人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每个人都如是。想或不想,要或不要

“对了,你对我到底有什么想法呢”白羽裳忽然又问。

“这个,还是不说为好。”

“说吧,我不介意”

“真的”

“真的。”

“这个还是不说的好”

第五十五章湖中三岛 梅林戏鹤

第五十五章湖中三岛梅林戏鹤

第五十五章湖中三岛梅林戏鹤

“苏堤春晓在元代的钱塘十景中又被称作六桥烟柳,并且也是被列为钱塘十景之首。说是细柳如烟,掩映湖面,看楼阁朦胧,风趣横生。其实我倒看不出来柳树哪里像烟,我觉着这一景应该是指雨时的苏堤,细雨连绵才像烟。要看六桥烟柳的话,下雨时看才最好,那时烟雨朦胧,雨中看柳游苏堤,才更别有情趣。早晨有雾看的话,也是上佳,雾气缭绕,有如仙境。”

方慕南记起了自己的导游职责,向白羽裳作着介绍。说罢顿了下,又接道:“其实元代钱塘十景中还有两个也是与南宋的西湖十景重叠的,虽然名字叫的不同,但其实是指的同一处景致,景点也一样。便是两峰白云和西湖夜月,其实就是插云和平湖秋月,元人实在太没创意,拾宋人的牙慧。”

苏堤上共有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六桥烟柳便是指这六座桥。方慕南和白羽裳现在已经骑过了映波桥和锁澜桥,在锁澜桥和望山桥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圆形的花坛,这里也比苏堤别段建的宽阔,几乎有苏堤平均宽度的两到三倍宽,如似一个小广场。在这里,可以近看东面湖中的印月三塔和小瀛洲,也就是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

正因为这里是从苏堤上望看三潭印月的最佳处,故而官方才在此特别修建了这么一个地方。这里还有供游人休息的长椅,边上还有一个公共侧所,堤岸旁还有一个舶船处,提供出租游船去游湖。

方慕南和白羽裳此时便停在这里,于堤岸旁望看三潭印月和小瀛洲。所谓三潭印月,其实便是指湖中的三座瓶形石塔,故而这三座石塔也叫作印月三塔。三塔鼎足而立,塔高二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有“月光映潭,塔分为三”,“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之说。明月时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上下辉映,蔚为美奂。

方慕南手指三潭印月,向白羽裳道:“三潭,其实便是这三塔,在江浙方言中,塔和潭有些混淆不清,如果是不懂此地方言的外地人来听,更容易听混听错。再加上文人们认为三塔不好听、不够诗意,也故意如此讹传修饰,久而久之,这三塔便被叫成了三潭。也有说是当初苏轼建造时,直接就命名成了三潭。也不知道哪个说法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