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先那琴声,在空气中袅袅回荡,萦绕于人们耳畔,令人心悦沉醉,难以自拔,且身闻其琴音,体自见轻且强,有些个体弱久病不瘉者,金石难治的宋人,竟是就此而好了!
数十日过去之后,寇先又仿若个幽灵般,悄然离去,悄无声息地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仅留下一曲未绝琴声,在那宋城上空袅袅余音缭绕,在人们心头久久萦绕不散。
如此神奇之事,恰似夜空中流星划过,短暂而夺目,却为汉代的刘向所记录于《列仙传·寇先》之中。
刘向所记这段文字,恰似一幅精美的画卷,不仅刻画出了寇先对道术的珍视,道不轻传的严谨,以及他不畏权势的态度,更彰显出了,其面对生死之时,身怀大能,沉着淡定的豪气干云。
要明白,寇先之名,于历史时空那长河中,或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其一小小故事存在,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辉。
他本是个春秋时期的宋国人,居于睢水之畔,以垂钓为业。然光阴荏苒,他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悄然度过了一百多个寒暑。
寇先历来生活质朴而纯粹,他每日清晨必至睢水之畔,手持钓竿,默然静待鱼儿上钩。
其钓技精湛,每回皆能有所斩获。然这些鱼获,于寇先而言,非仅为果腹之物,实乃其与自然沟通之媒介。
除却钓鱼,寇先尤喜种植荔枝。他对荔枝之花与果情有独钟,常沉醉于那馥郁之气息与甘甜之滋味。荔枝树遂成其生活之一部,他悉心呵护这些树木,仿若它们乃其至交密友。
但寇先之生活,也并非全然与世隔绝。所以才会招来无妄。有人的地方,便是江湖!
宋景公闻得寇先之名,对其长生之术深感兴趣,几近贪婪起心动念。这才亲至睢水之畔,拜访寇先,向其请教长生之秘诀。
而寇先面对宋景公之威逼利诱,并未轻易吐露自身之道术玄奥。他深知此等道术之珍贵,不可轻传,更加不愿随意传于所谓的达官贵人,雄霸王者。寇先以保密为由,婉言谢绝了宋景公之请求。招致其之怨恨。
虽然寇先拒绝了宋景公,然其故事却于宋人众口,相传流布开来。世人对其长寿法门以及神秘道术自然是充满了好奇之心,寇先亦因此而成为一代传奇人物。
寇先之命运使然,于某一日发生转折。终有,他为宋景公所害之事出现,也终结了其漫长而独特在世修行生涯。
然即便在生命之最后一刻,寇先犹自展现出,超乎常人所能理解的淡定从容。
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在这红尘世间最后一次登场。
宛如他在睢水之畔垂钓时那般,他平静地直面死亡威胁,毫无畏惧与惊慌。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宋景公因心生怨恨,遣人将寇仙谋害之事,自然是流传了出来。
而寇仙离世数十载之后,那一日,突兀地现身于宋国城门,且接连弹奏了十余日的琴,驻守城门的士卒不能近前驱赶。
寇仙于城门弹琴之事,是为了报达宋人对其的崇拜与追思恩德。此事传开后,宋国人不约而同,开始家家户户祭祀起寇仙来,几乎把他当做了家神祭拜。
后来一传一传的,故事便变了味,有许多人传言说:“寇仙,乃是春秋时期,居于他们宋国的世外高人,因其未被道家正统体系招安,是个散仙存在,故而寇仙于天上并无官位,仅在人间留下钓鱼、弹琴之事迹。
寇仙之遭遇,可谓是典型的君子无罪,怀璧其罪。寇仙的长生不老修仙术,因其实力所显,不径流谣,为宋景公所觊觎,然寇仙拒绝传授于宋景公,遂遭恼羞成怒的宋景公处死。是法不轻传之典型。
从寇先能在宋国城门楼现身弹琴,且一弹便是数日之事观之,史上宋景公所杀之人或为假寇先,亦或寇先本就蓄意假死,而后再现身以嘲讽宋景公。
然无论如何,死而复生之象,于当时之时代,或是现时,皆可算为了不得的神迹,寇先借此复生弹琴之事,成功获取宋国百姓之祭祀信仰之力,也是他道法高深的表现。
北魏郦道元于其着作《水经注·睢水》中亦曾提及此故事。
其言“宋城西门乃寇先昔日弹琴之所。文中载,寇先素好垂钓,于睢水畔居之久矣。虽宋景公求其传道术,然寇先拒之,遂遭杀。然十载后,寇先复现于宋城西门,弹琴一曲后离去。”
此故事,不仅彰显了古代人对仙人和长生不老道术之尊崇,亦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寇先之形象与其行不畏强权的行为,使其成为众多人心中之神秘人物,其故事亦广为流传。不是没有道理的!
?寇先惜道,术不虚传。
景公戮之,尸解神迁。
历载五十,抚琴来旋。
夷俟宋门,畅意五弦??。